2022年09月01日
第14版:14

为什么没人“发朋友圈”了

■杜言心

你的上一条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发的?

点开身边人的朋友圈,发现有不少人的朋友圈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有的甚至大半年没有更新。

1

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想为社交所累

当一件事被赋予期待的时候,人的情绪就很容易被牵动。

发朋友圈之前,会忍不住纠结,文案怎么写,照片怎么选,别人看了这条朋友圈,会怎么看待自己……

好不容易发出去了,又会一遍遍地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

点赞的人多,就会开心,若迟迟没人点赞,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人缘不好,陷入失望和低落的情绪中。

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和负担让人心累,有些人就会选择不发朋友圈。

2

注重隐私,不想暴露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公开的我”和“隐私的我”。

一种是可以被公开的一面,另一种则是自己私下的样子,比如说,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想法等等。

注重隐私的人,往往边界感很强,习惯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清界限,只展现“公开的我”,不表露“隐私的我”。

那些琐碎日常、个人经历和感想,对他们来说都是隐私,发在朋友圈里,很可能暴露自己的性格、情绪、生活习惯和行踪,给了别人窥探隐私的机会。

微信列表里,有熟人,也有陌生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暴露私下的一面,是对自我边界的冒犯。

频繁在朋友圈暴露隐私,要是被不怀好意的人抓住软肋,就给了他们伤害自己的机会。

3

圈子越来越大嫌朋友圈分组麻烦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人格面具”。

不同的社交场合里,我们往往会以不同的形象示人。在父母面前、同事领导面前,和在朋友们面前,很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这不是虚伪,而是为了符合不同人的期待,得到不同人的认可,而对自己做出的“印象管理”。

隐藏一部分真实的自己,更好地与不同人交际,是在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

设置朋友圈分组,就是“印象管理”的一种方式。

熬夜通宵的朋友圈不能被父母看到,吐槽工作的朋友圈不能被领导看到,本来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你,突然失去了表达的自由。

有时候发条朋友圈五分钟,分组要半小时,发完还要再三确认有没有忘了屏蔽哪些人。

为了避免麻烦和误会,做到对周围人“一视同仁”,有些人就会渐渐告别朋友圈,回归现实中的生活。

4

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感受:茫然无助的时候,身边没有人能帮上忙;过往的伤痛经历,不愿对别人细细诉说;就算说出口了,别人也无法理解……

心理学上有个词,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现象,叫做“向来我属性”。

意思是自己的生活跟其他人无关。

生活是自己的,不需要过多的观众,那些围观你的人,大多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你过得好,他未必替你高兴;你过得不好,他也没义务拉你一把。

就像鲁迅说过的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情绪是自己的,要靠自己消化;苦闷和快乐都是自己的,不必同无关的人分享。

2022-09-01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8312.html 1 为什么没人“发朋友圈”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