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韦殿禄 摄影报道
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然后给老人换纸尿裤,擦拭身体,穿衣服……
房淑旺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作为护工的他每天重复着这些“常规动作”。
老人不能说话,房淑旺就在“常规动作”之外,别出心裁吹奏乐器,和老人沟通。
用音乐和不能说话的老人交流
老人总是昏昏欲睡,有时坐在轮椅上就睡着了。为了能引起老人的注意,房淑旺费尽心思。
他有时和老人开玩笑,有时还会扭动身体逗老人开心,但老人都无动于衷。
后来,房淑旺想到了曾经自学的技艺——吹奏葫芦丝和巴乌。
老人对有的乐曲也无动于衷,房淑旺就吹奏一些老人比较熟悉的老歌,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世上只有妈妈好》《沂蒙山小调》等。
听房淑旺吹起这些熟悉的旋律,老人似乎听懂了,会目不转睛盯着他吹奏,甚至跟着旋律点头。
房淑旺找到了和老人用音乐交流的独特方式。
房淑旺今年64岁,现在在颐和乐园老年公寓做护工,照顾一位79岁的老人。老人由于脑血栓后遗症,不能说话,不能行走,不能自己吃饭,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
房淑旺照顾老人不急不躁。老人只能吃流食,每次给老人喂饭,房淑旺总是笑呵呵地,边喂边和老人唠嗑。
房淑旺说,他照顾这位老人已经3年了。开始时,老人还能简单地说几个字。老人会问他姓什么,他指指房顶,和老人打趣道:“我姓房。”老人点点头。可没过几天,老人就忘记了,又问他姓什么,他就又指指房顶,老人恍然:“姓房啊!”
3年来,老人的意识不可逆转地渐渐模糊。后来老人不说话了,有的亲人也不认识了。
房淑旺说,护工是一份良心工作。其实有很多可干可不干的事,也有很多可以马虎、可以敷衍的事,要做好并不容易。他护理的老人不能说话,做什么更是全凭良心。
老人只能吃流食,房淑旺就从家里带来自家的豆浆机给老人做米糊、豆浆等;每次回家,他也会大包小包从家里带水果、玉米、鸡肉等给老人打成流食吃……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房淑旺相信用真心可以换来真情。有时亲人喂饭时老人不张嘴,房淑旺给老人喂饭,他才乖乖地配合,张大嘴巴……
在沧州市诚信家政行业工会联合会举办的护工“服务标兵”评比中,房淑旺从全市数百名护工中脱颖而出。他是十几名获表彰的护工中唯一一名男士。
男护工的优势
罗书国也是一名男护工,今年53岁,他正在照顾一位因脑出血不能走路的老人。
罗书国和老人面对面站立,用一只手扶住老人的身体,另一只手握着牵引带,牵引带的另一端绑在老人的腿上。他每退一步,就牵引老人向前挪动一步……
这位老人体重近100公斤,他的身体完全依赖罗书国支撑。
除了练习走路,罗书国还要帮助老人进行其它康复训练。就拿一个抬腿动作来说,罗书国要用手辅助老人抬腿伸展,每次100多下。一套康复动作做下来,罗书国时常累得腰酸背疼,满身大汗。
罗书国说,照顾体重偏重的老人很考验护工的体力。男护工的优势就是体力强,但是仅有体力也是不够的。很多老人曾患心梗、脑梗,出院后依然需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
罗书国做护工7年了。前几年他一直在医院里做护工,去年开始来到颐和乐园老年公寓照顾这位老人。7年来,他照顾的病人从20多岁到80多岁都有,有的护理十几天,有的护理几个月。
罗书国原来是一家医院的保安。说起缘何转行做护工,罗书国回忆说,一次,在医院里,他看到一个年轻女孩独自一个人在医院照顾父亲,女孩父亲由于脑出血住院,身体动弹不得,全靠女孩服侍。女孩很瘦弱,照顾父亲非常吃力。
罗书国后来得知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还在上大学,父亲突发脑出血住院,母亲身体也不好,照顾父亲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在医院里,他也总能看到一些病人家属没有精力照顾病人,却找不到帮手的情况。当时护工并不多,很多人有这个需求却找不到,男护工更是“一工难求”。于是他决定参加培训,成为一名专业的护工。
让罗书国印象深刻的是护理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小伙子在工地上干活时,从6楼摔了下来,全身多处骨折。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几名工友轮流照顾他。
工友们不知道如何护理,碰也不敢碰,动也不敢动。罗书国说,给骨折病人翻身也需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翻身时,要上下身同时旋转,不能扭曲身体,还要注意翻转的角度等。几年来,罗书国护理的病人足有100多人,往往一个人还没护理结束,就有其他人提前预约了。
“委屈”
刘桂荣今年55岁,是南皮人,做护工已经8年了。她原来在一家服装厂打工,后来服装厂倒闭,她就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护工培训,成为一名护工。
刘桂荣现在照顾着老两口。老太太84岁不能走路,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老爷子今年90岁,可以挪动小碎步,自己吃饭。刘桂荣负责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两位老人有3个儿子,工作都很忙,难以整日守在床前。
刘桂荣说,去年冬天,两位老人先后患病,她上午看护老太太输液,下午还要看护老爷子输液,一个人忙得团团转。
“桂荣姐,辛苦了,谢谢您。”老人身体康复后,老人的儿子对刘桂荣表示由衷的感谢。
听到感谢的话,刘桂荣觉得辛苦些也值了。刘桂荣说,护工这个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这也是一份有爱的职业,他们带着真心,替老人的儿女尽一份孝心。
刘桂荣感到做护工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护工照顾老人要把他们当小孩,哄他们开心,陪他们做游戏。她亲手缝制了沙包,时常和老人玩抛接沙包的游戏,有时还会和老人一起数数,锻炼老人的思维。
有时老人糊涂了会骂人,刘桂荣心里也会感到委屈。但是她转念一想,他们老了,有时刚吃过饭就忘记了,还和他们计较什么呢。
“一工难求”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人,他们除了要与生理性衰老作战外,还要与疾病对抗。如何解决养老之忧、破解养老难题,成为很多家庭的现实问题。
颐和乐园老年公寓物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颐和乐园老年公寓现有500多户居民入住,居民的年龄在60岁到90多岁之间,其中大部分老人生活可以自理。有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由儿女轮流照顾,有的儿女工作忙或不在身边,则请了护工。据了解,请护工的家庭大约有30多户。
沧州市诚信家政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沧州市随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经理王树娟介绍说,沧州市目前大约有护工2000多名,护工数量相对于全市护工市场需求依然非常短缺。为了推动包括护工在内的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底,在沧州市总工会的领导下,由10余家家政服务单位联合成立了沧州市诚信家政行业工会联合会。近两年,沧州市诚信家政行业工会联合会先后培训护工1000余名,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
护工不是做一般的家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护理老人,如定时给老人喂药,帮助老人进食、翻身、按摩等,如果是失能老人,还要为其清理大小便,工作杂乱繁重。王树娟介绍,医院护工工资通常一天在400元左右,入户的护工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护工工资不低,可很多年轻的护理专业人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目前大部分护工年龄在50岁以上,主要来自农村。
王树娟介绍说,目前护工短缺,好护工更是“一工难求”。有的儿女,在老人住院时就已经提前预约护工,有的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才能预约到一名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