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5日
第12版:12

祥和文明的古沧州

■秦东兴

在很多人眼里,古沧州是苦海沿边,是发配流放之地。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没有历史资料支撑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沧州历史,就能发现,我们沧州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文明祥和的。

古时传说有个嬴秦“祖州”,也就是神话中的瀛洲仙岛。传说,岛上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有起死回生的不死草,有玉醴金浆,无数仙人在瀛洲仙岛上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饥饿和战争,没有生老病死之苦……

这个神话传说的历史源头是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导河入海之后,大量的新淤肥沃土地绽放生机,摆脱了洪涝的威胁后,物产极大丰富,东夷民族在这块土地上迅速兴旺起来,因为水草丰茂,所以命名为“齐”地。齐字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意思是万物萌发、生机勃勃之地。

春秋时期沧州东南部属齐,齐文化对沧州影响很深。古代的长芦地区,是广袤的海滩和贝壳堤,被尊为财神的范蠡就是在这里煮盐,然后溯大河而上到定陶,丰富的渔盐财源成就了陶朱公的美名。

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东移,远在西陲的秦国不知道沧海桑田的变化,加上对嬴秦祖州的传说越传越神,所以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为了寻找神化为神话的祖州费劲了心血,派徐福组织船队多次出海。

今天,献县任丘河间丰富的地热资源依然存在,其中献县县城范围的地热井温度高达一百多摄氏度,也佐证了当年的四时不谢之花、四季如春的神话。

神话传说中的交梨火枣,就是我们沧州的交河鸭梨、献县金丝枣,这些历史事实证明,瀛洲就是嬴秦祖州,就是秦始皇一生寻觅不得的富饶美丽的祖地。

汉河间更是富庶丰饶,不仅是汉文都,也是汉武库,七国之乱卫绾帅河间男儿立下了赫赫功勋,因功晋升为国家太尉。献王刘德将河间国建设成汉文化中心,引来了汉武帝的防范猜忌,董仲舒的《河间献王书》记载了“一民饥自我饥之”的河间乐土,弘扬了河间文化。

蔡邕的《河间杂歌》奠定了河间礼乐在中华乐史的地位。

汉代的南皮与汉河间国隔河而望;西晋的河间王高阳王章武王为天下豪奢前三名,这都是今天的沧州范围。那时的沧州,可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隋末,窦建德因为献县地处水陆咽喉,物产丰饶,开柳沟渠,建金城宫定都,城名乐寿,足见我们沧州绝不会是苦海沿边的发配之地。

唐朝末年,很多地名也能证明沧州的富裕,比如盐山叫饶安,还有乐寿、景城等地名,都是富庶的意思。

契丹垂涎关南之地(沧州北的三关),认为夺下关南就能解决整个契丹的穿衣问题。就是因为唐朝的东光号称茧城,沧州是桑麻纺织的重要产区,继承了齐国的桑麻传统。

宋朝因为重文抑武而衰弱,于是沧州长期成为战场,还我河山成为无数英雄的遗恨,虽然也有包拯等重臣坐守,但是被动挨打,经济在战乱之中被蹂躏成一片废墟。

“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属新设之河南分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属京师。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明朝徐达北定中原,开凿朱家运粮河,河间(含今沧州市全部)重新成为经济重镇。

明朝末年,河间土地被豪强分割,民不聊生,卫所废弛,将不知兵。真正做学问、研究科技的人吃不上饱饭,于是大家都期盼着改朝换代,开了大门迎闯王,最终闯王。没有能给百姓带来和平,内乱造成了满清入关。

清朝时河间稳定与繁荣,是被反清复明的起义摧毁的,以窦尔敦为代表的反清英雄,将本来的水陆交通枢纽、京南经济中心搅得不得安宁,于是源于河间的镖局迁到了沧州。

后来,两京御路和朱家运粮河不仅名字改了,经济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繁荣,于是当时的沧州才渐渐没有了曾经的繁荣。

2022-08-25 ■秦东兴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7534.html 1 祥和文明的古沧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