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趁着早上凉快,我帮嫂子下地干点农活。”身着黑色T恤,戴着近视眼镜的腼腆大男孩小乐对前来给他送助学金的志愿者们说。
8月17日上午,“存钱罐快乐公益助学”的爱心志愿者们来到盐山,继续着他们的助学行程。小乐是他们今年资助的第6名贫困生。
“掏空”存钱罐
“存钱罐公益助学群”成立于2015年6月1日,是由运河区爱心志愿者发起创建的微信“爱心助学群”,目前有150余名志愿者。
助学群发起人孙志强说:“群里的志愿者都是普通人,大家以微信群内发红包的形式助学。因为都是几元几角的零钱,所以我们取名为‘存钱罐’。”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靠着一点一滴的积攒,7年时间里,“存钱罐快乐公益助学”爱心群体的志愿者们一共送出了12万元助学金,帮助了30名贫困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
自6月底起,孙志强和志愿者们就开始通过朋友圈征集贫困大学生的信息。经过调查核实,最终确定了10名家境贫困的准大学生,每人资助3000元。 7月15日,本报以《存钱罐的故事》为题,报道了爱心志愿者寻找贫困学子的事。
人多力量大。爱心志愿者们纷纷发红包到群里,支持助学活动。很快,“存钱罐”里又积攒了3万余元的爱心款。他们打算把钱全部送给贫困生,“掏空”存钱罐。
开学在即,爱心志愿者们开始了风风火火的“送钱”行动。他们要在3天内跑遍盐山、泊头、黄骅、沧县等地,将助学金送到学生们手中。
打工到零点
小乐是盐山县韩集镇大赵庄村人,3年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幸好还有叔叔婶婶以及本家的哥嫂帮忙,学习成绩优异的小乐才能继续学业。
这次高考,小乐考了538分。提到高考分数,他略有失望:“按照平时模拟考的成绩,我应该能考570分左右的。本来数学是我的加分项,但今年数学题比较难,我有一道大题没做出来,一下少考了20多分。”
这时,嫂子刘红玲说道:“小乐父亲去世后,家中无人,房子破旧不堪,院里满是杂草,已经无法住人。小乐上高中住校,放假就住在我家。这孩子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总说没考好,其实我们村好几个高考生,都没有小乐考得好。小乐不光学习好,还特别懂事。只要他在家,就会帮我下地干活。”
自从家庭遭遇变故后,小乐变得格外懂事,知道亲戚们日子也不容易,想少给亲友添麻烦。高考结束后,他就去了一家烧烤店打工,每天下午4点多就开始工作。他切菜、穿串,晚上给客人点菜、打扫卫生。
一般情况下,他午夜12点左右才能下班。如果客人多的话,下班时间就要延长。小乐说:“有几次店里生意好,我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家。”
虽然很累,但想到能为自己积攒一些生活费,小乐的心情很舒畅。
接过3000元的助学金后,小乐拿出手机,想加上孙志强的微信。但因是亲戚淘汰的旧手机,反应很慢,一直没有添加成功。
小乐只能找来一支笔,记下了孙志强的联系方式,他感激地说:“我一定好好学习,到期末,我会跟您汇报成绩的。”
奖状贴满墙
走进小羽的家,志愿者的心情很不平静。
黄骅的小羽今年以567分的成绩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
10年前,父母离异后,小羽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打零工,供小羽上学,两人生活很清苦。
爱心志愿者来到小羽家,一进门就被满墙的奖状所吸引。在这个简朴的家中,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密密麻麻、整整齐齐贴满奖状的墙成了家中最抢眼的地方。
妈妈欣慰地说:“虽然独自带孩子很苦,但小羽很懂事,从来也不跟我要吃要喝,只知道埋头读书。每次考试,孩子都会拿回奖状,作为礼物送给我。”
后来,奖状越攒越多,妈妈就把奖状整齐地贴到墙上。直到小羽高考结束,正好贴满了一整面墙。
志愿者们看到那么多奖状,忍不住数了起来,足有上百张。
志愿者们都被这些奖状所打动,被小羽的好学与勤奋所打动。
3000元的助学金交到小羽手中时,这个爱笑的姑娘眼中含着泪水,不住地说着“谢谢”。
填报免费院校
当“存钱罐公益助学群”的志愿者们来到盐山县盐山镇穆庄村萱萱家中时,已是中午12点10分。妈妈打工还没有下班,萱萱给妈妈做好了饭,正在填写一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入学救助项目申请表”。
11年前,萱萱的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独自带着姐弟3人生活。
7年前,妈妈又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幸运的是,社会上的好心人伸出援手,妈妈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目前,可以打些零工维持生计。
去年,16岁的弟弟告诉妈妈:“我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的成绩也不如两个姐姐好,我要去打工养活这个家。”于是弟弟便辍学去打工了。
填报高考志愿时,萱萱选择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她说:“我报考的是定向生,毕业就可以工作。而且师范学院免收学费,这样家庭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姐姐在天津大学读大四,一直勤工俭学,我也要向姐姐学习,争取靠自己解决生活费。毕业后,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萱萱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
当志愿者把钱送到萱萱手中时,萱萱表示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好心人的期望。
挥汗如雨上工地
小飞是志愿者们资助的沧县贫困生。
高考结束后,沧县马辛庄村的小飞就来到建筑工地上打工。他说:“我已经18岁了,我有力气,可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5年前,小飞的父亲突发脑梗,先后做过3次开颅手术,失去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
为了生计,瘦弱的母亲外出打工,供小飞和姐姐上学。
如今,姐姐已经读大学三年级,小飞考入了北京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母亲却被查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
高考后,小飞主动找到同村的一位叔叔,询问工地上是否缺人,想去打工。
就这样,每天早晨五点半,小飞就坐上叔叔的面包车,来到离家几十里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看到小飞身体比较单薄,工友们也尽量照顾他干一些轻松点的活计。
即使这样,一天下来,小飞也仿佛浑身散架一般。但想到每天100元的工钱,第二天一早,小飞又咬牙坚持起床。
一份没有送出的助学金
在送助学金的过程中,爱心志愿者们一次次被这些坚强乐观的孩子们所感动,也收获了无数声真诚的“谢谢”。
3天走下来,10多名爱心志愿者驱车数百公里,送出了9份助学金。
为什么还有3000元钱没有送出?
群主孙志强向大家诉说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曼曼也在被救助的名单内,可就在志愿者们要去她家送助学金的路上,孙志强收到了一条长长的信息:“您好,我刚刚才知道,我的妈妈为我申请了资助。我首先谢谢您。我了解了一下‘存钱罐助学’的事迹,知道这些助学金是由叔叔阿姨们一点点凑起来的。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的压力已经减轻了不少。我也了解了学校的政策,我家境特殊,提交相关证明就可以免除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补助。我到学校后可以勤工俭学,自己供自己读书。我觉得和那些受您资助的人比起来,我的条件不是最艰苦的,如果我接受这些钱,会受之有愧。希望您能把这些钱送给更需要它的人……”
孙志强和志愿者们被这位自立的姑娘所感动,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把这3000元钱留在“存钱罐”里,以后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
(文中贫困大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