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8日
第09版:09

将劳动“种”进孩子心中

本报评论员 陈 莉

拆装打字机、安装壁挂电扇、缝制小枕头、走进田间地头……今年暑假,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们除了完成传统的书面作业,每周还要完成一项特殊的德育作业。他们在完成德育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解锁”新技能。

(据8月11日《沧州晚报》4版)

这个暑假,市第十七中学的孩子们撸起袖子干起了家务。孩子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也感受到了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如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小学生并不鲜见。一方面,日常学习的负担让他们没有时间去做家务或学习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升学重于一切”的前提下,孩子没有机会去做家务,更别说拿出专门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了。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个人的兴趣点。长期以来,一些孩子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成长。市第十七中学的这份德育作业,并非让孩子们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要让他们从劳动中得到启示,使他们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探究。从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到种植养殖、手工劳动、修理物品,孩子们在完成暑期德育作业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寄托。可以说,这是一件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事情。

其次,劳动让孩子们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大多数中小学生,既不懂得稼穑之苦,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生活的优渥。他们无法深刻体会,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是靠包括父母在内的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获得的。如果劳动二字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孩子们对劳动的认知就不会深刻。只有真正地动手实践,才能让他们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另外,劳动让孩子们在磨炼中健康成长。劳动是一种体验。只有通过动手、流汗、磨炼后,孩子们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劳动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到田地里种种菜,才能领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做一顿饭,才能体验父母的操劳;动手装电扇,可以体会到技术工人的不易……只有学校、家长都认识到劳动的育人作用,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劳动,才能让孩子们切实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

2022-08-18 本报评论员 陈 莉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6898.html 1 将劳动“种”进孩子心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