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盲盒产品在年轻人中风靡,网络盲盒APP多种多样。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盲盒应用暗藏玄机,引发诱导消费、虚标价格、产品造假等纠纷,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8月9日《沧州晚报》12版)
“买完还想买”“一买就停不下来”……盲盒因其随机性和趣味性,近年来深受年轻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追捧。一些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产品或款式,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疯狂购买而不能自拔的境地。由此,盲盒模式开始在各行各业发酵,玩偶、餐饮、美妆、图书、文具等诸多领域都刮起了“盲盒风”。一时间,呈现出“万物皆可盲盒”现象。
天猫国际曾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元。2020年年底,泡泡玛特在港股上市,成为国内盲盒第一股,更是掀起了盲盒风潮。
开盒后消费者才能知道买到了什么,这种刺激感是盲盒最大的卖点,这种“不确定性”却也是消费者面对的主要风险。部分不法商家正是以“保持神秘、享受惊喜”为借口,隐匿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销售不合格产品,逃避责任——盲盒成了这些商家失信、违法行为的遮羞布。
这些商家利用盲盒“盲销”的特点,大做虚假宣传、虚标价格、销售假劣商品或不对板商品、制定不公平售后规则等文章,给消费者挖坑,“暗算”消费者,搅乱了盲盒市场的生态,拉低了盲盒市场的诚信度。而更让人忧心的是,“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不但容易滋生畸形消费,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盲盒经营及其营销行为,这是盲盒消费领域诸多乱象的根源所在。
对于不自律的商家,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规范。有关部门的监管者对于那些暗箱操作、不当诱导、天价炒作等不法行为,该打则打;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则应该划定红线,禁止盲盒营销。让其告别“盲目”生长、合规发展,是大势所趋。盲盒虽“盲”,但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坑”。监管者严格监管,经营者遵规守法,才是盲盒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量力而行,不要沉迷于此,更不能让它消耗自己太多的金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