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第04版:04

蚊子没少,但天太热它们“罢工”了

“今年的蚊子好像少了”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今年沧州的蚊子真的少了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科学的监测数据揭秘——

工作人员用诱蚊灯进行成蚊采集工作

民房中的监测点

本报记者 吴艳

“我觉得今年蚊子比往年少,准备好的灭蚊产品也没怎么用。你们有这种感觉吗?”前天,市民王文静在和同学聚会中,谈起了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多数人都赞同王文静的观点,表示今年被咬的次数确实少多了,但也有人指着蚊子咬在身上的“红包”抗议:你们没觉得被蚊子咬,是因为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

监测蚊子

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表达了和王文静同样的感觉:今年夏天蚊子确实少了。

不光咱们沧州人有这种感觉,全国多地民众都有这种感觉。“今年夏天蚊子少了”的话题还一度冲上热搜。

记者上网查询得知,今年夏天,国内很多地方的蚊子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活动也远不如原来猖獗了。有人猜测,今年夏天热,多地温度都直窜40℃,莫非这蚊子也热得中暑飞不动了?

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的有关人员。

据介绍,蚊子常常被认为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在我国,登革热、乙脑、疟疾、黄热病、丝虫病的暴发和传播,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掌握蚊虫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疾控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每年他们都要对蚊虫情况进行专门监测。

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郑炎告诉记者,我市蚊虫监测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10月份结束,连续监测6个月。监测点设在黄骅、吴桥、青县三地。每个县市设有5个监测点,每月上旬、下旬各监测1次。

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对几个监测点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较去年同期,沧州各监测点成蚊数量有增有减。

捉蚊子

滕跃华是黄骅市疾控中心的“捉蚊人”,一到监测的日子,他会带着5个诱蚊灯从单位出发。

他负责的这5个监测地点分别为黄骅市的城建小区、城关医院、人民公园、关帝庙村的曹大龙家、东城奶牛场。

滕跃华告诉记者,这是按照辖区东西南北中方向选择的监测地点,地点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了。

每到一处监测点,滕跃华都要将诱蚊灯放到离地1.5米左右的固定位置,并接通电源。

诱蚊灯离地太近太远都会影响成蚊采集效果。每次,滕跃华会尽量选择一个合适地点,或是公园里的一棵矮树,或是牲畜棚的围栏。

一圈转下来,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第二天一早,滕跃华会沿着同样的路线再走一遍,将诱蚊灯带回单位,取下集虫袋,开始下一步工作。

在诱蚊灯下有一个集虫袋,工作人员需要对捕获的蚊虫进行麻醉处理,做虫种鉴定工作。

麻醉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乙醚麻醉法,一种是二氧化碳麻醉法。

最初,疾控的工作人员采取的是乙醚麻醉法收集蚊虫,即用脱脂棉蘸取适量的乙醚放置到集虫袋底部,两三分钟后即可进行蚊虫收集、分类。这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容易造成麻醉过度,杀死蚊虫。

现在,采集人员更多的是使用二氧化碳麻醉法。他们将集虫袋放置到一个特定的密闭盒子中,向其中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一两分钟后,蚊虫就会被麻晕。

这个时候,工作人员便会快速地进行收集、分类、鉴定,并记录雌蚊的数量。

数蚊子

监测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数蚊子。

数蚊子这活虽看似容易,但要精确,需要工作人员格外认真。

诱蚊灯捕获的不仅有蚊子,还有一些小飞虫、蛾子等。

工作人员要先将其它飞虫挑出,然后再分辨蚊子的雌雄和种类。

有的蚊子特征很明显,肉眼就可辨别,有的蚊子则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棕毛、翅膀、口器等身体特征,仔细分辨蚊子种类。

当遇到特殊蚊种时,工作人员还要上报省级疾控部门。

为什么工作人员只是麻醉蚊子而不杀死蚊子呢?难道还要放归自然?

当然不是,工作人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这些蚊虫活体还会用于别的生物试验,贡献其更多的价值。

今年蚊子到底是多是少

对各县市的监测情况显示,沧州的蚊种主要有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

淡色库蚊为我市的最常见蚊种,俗称“家蚊”,一般在室内或住室附近活动,幼虫孳生于积水中,特别偏好污水。城市中下水道口是重要的滋生地,在农村水沟、小池塘是主要滋生地。淡色库蚊偏好吸人血,在黄昏和黎明有两个活动高峰,是典型的入室吸血骚扰蚊虫,吸血后会在室内栖息。淡色库蚊是我国北方地区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成虫栖息于树林、草丛和缸、罐、瓦坛的内壁等处;幼虫孳生于积有雨水的缸、罐、盆、钵、竹筒、树洞等处。白纹伊蚊同样偏好吸人血,属白昼吸血蚊种,活动范围在滋生地附近。是我国大陆地区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成蚊白天多栖息于牲畜棚圈,以猪棚为主。幼虫广泛孳生在有漂浮植物的水中,如池塘、水坑、灌溉沟等处。三带喙库蚊偏好吸家畜血液,同时兼吸人血,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

在我市疾控部门成蚊密度监测捕获的雌蚊中,绝大多数都是淡色库蚊。

此外,近两年,白纹伊蚊也日渐活跃,即使是夜间监测捕获的雌蚊中,也有少量的白纹伊蚊。

今年7月份,黄骅5个监测点捕获雌蚊数量较去年同期少104只;吴桥5个监测点捕获雌蚊数量较去年同期多55只;青县5个监测点捕获雌蚊数量比去年少1只。

据工作人员介绍,诱蚊灯诱集蚊子的多少和当天的天气温度、湿度都有很大关系,只看一两年的监测记录,并不能得出蚊子变少的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沧州主要蚊子种类的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和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蚊子同样是从5月份开始进入活动期,随着温度适宜和降雨量的增加,蚊虫活动频繁,孳生繁殖加快,蚊虫密度逐步增大。

天太热蚊子也“罢工”

蚊子没减少,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少呢?

“大家感觉蚊子变少了,应该与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有关。” 郑炎介绍。

蚊子跟人一样怕热也怕冷,一般最适宜蚊虫的温度是20℃—30℃,低于10℃或者高于35℃,蚊虫的活跃度就会降低,基本不怎么活动。

湿度对蚊子的存活影响也很大,一般合适的湿度(相对湿度)是60%—80%,湿度低于40%蚊子活力就很差了。

此外,高温、干旱对蚊子的繁殖也不利。

蚊子的生活周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蚊子喜欢把卵产在水中,如小河、水塘、池沼等处,前三个时期都是在积水里面,室外气温高导致地面积水温度高,水分蒸发快,蚊虫无法完成一个生长周期(从卵到成蚊大约1周—2周)。

7月以来,沧州的室外温度基本都在30℃以上,地面温度更高。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蚊虫的活力确实会大大降低。蚊虫活力一降低,它寻找宿主吸血的能力也降低了。因此,市民会有“今年蚊子变少了”的感觉,真相其实是蚊子也热得“罢工”了。

“秋蚊”咬人更狠

据介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才能让卵发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子才能传播疾病。雌蚊吸一次血产一次卵,一生可产卵六至八次,每次200粒—300粒,所以消灭一只雌蚊子等于消灭了几百只、上千只蚊子。

夏末气温降低,如果降雨量逐渐增加,空气潮湿,蚊子就又会活跃起来。

根据市疾控部门的成蚊密度监测记录表显示:2021年8月,黄骅、吴桥、青县三地的雌蚊数量均高于7月份。

因此,八九月份也会是蚊子活动的一个高峰期。而立秋后的蚊子为了越冬储存能量,反而咬人更狠。

那么,市民要如何做到防蚊呢?

家庭防蚊最好选择合适的纱窗和蚊帐,可以有效避免蚊虫的叮咬,还要检查纱窗是否完整,注意修补漏洞。

此外,室内也可以用电蚊拍、诱蚊器等防蚊设备。

如果市民家里有养花种草的,可就要当心了,一定要注意不要产生积水。像绿萝、富贵竹这样的水养植物要注意每周换水,及时清扫垃圾,尤其是花盆下面的托盘,更要及时清理。而废弃闲置了的花盆最好是倒过来放置,以免蚊虫在花盆内产卵。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2022-08-12 “今年的蚊子好像少了”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今年沧州的蚊子真的少了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科学的监测数据揭秘——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6355.html 1 蚊子没少,但天太热它们“罢工”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