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汪汪!汪汪……”8月5日上午8点,在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渤海东路消防救援站,3只消防搜救犬在犬舍里看到陌生人后,兴奋地叫了起来。
说起搜救犬,许多人并不陌生。大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它们在地震灾害或其他事故现场,努力搜索生命迹象的身影。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市消防员曹士磊、张腾、杨俊超带着他们的搜救犬“盖伦”“飞马”“毛毛”,从外地学成归来。这意味着沧州也有了消防搜救犬,它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帮助消防救援人员挽救生命。
学成归来
它们能辨识方圆1公里内的声音,嗅觉灵敏度高出人类几万倍;面对火灾、地震、化工事故、洪涝灾害等灾难,消防救援人员无法直接涉足的事故现场,它们都能灵活敏捷地找到被困人员。因此,消防搜救犬也被称为“无言的消防员”。
沧州的消防搜救犬队伍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渤海东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崔维珺介绍了始末。
去年,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对城市消防救援能力提出的要求,我省多支城市消防救援队伍选派消防员,前往中国救援山东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进行消防搜救犬训导员培训。
“得知此事后,一些喜欢犬只并希望挑战自我的消防员积极报名,最终我市6人入选。现在回来的是第一批队员,还有3个人正在接受培训。”崔维珺说。
去年5月,曹士磊、张腾、杨俊超和我省其他消防救援队的队友一起来到山东济南接受培训。为了让他们及早掌握消防搜救犬培训、管理能力,培训部门为每人配备了一只消防搜救犬。消防搜救犬也成为了他们的亲密“战友”。
经过4个月的培训学习,3人成功通过考核。随后,他们带着各自的搜救犬又前往唐山继续深造,直至今年6月份,才回到了我市渤海东路消防救援站。
为了让搜救犬尽快适应新环境,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新建了6座犬舍和一个隔离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厨房和洗浴间。犬舍门前是一大片草地,能够充分满足搜救犬喂养、休息、活动需要。
展示技能
当天,记者在新建的搜救犬基地见到了这3名新来的“消防员”。
这3只搜救犬,一只是马里努阿犬“飞马”,另外两只是史宾格牧羊犬“盖伦”和“毛毛”。它们年龄均在1岁半至两岁之间。“飞马”体型较大,身高63厘米,体重24.5公斤。“盖伦”和“毛毛”身材较小,身高都是50厘米,体重分别为18.5公斤和15公斤。
“知道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吗?里面有一只消防犬就叫‘毛毛’。”训导员杨俊超透露了他所带的搜救犬名字的由来。
在犬舍门前的绿地上,伴随着杨俊超的一声号令,“毛毛”从远处冲过来后,又立即像个乖孩子似的老老实实地坐在地上。随后,杨俊超用手势发出动作指令,“毛毛”接连做出蹲下、趴下、绕膝等动作。
同时,训导员张腾也带着“飞马”进行日常训练。张腾发出指令后,“飞马”快速奔跑、急停站立,一气呵成。为了表示奖励,张腾把球扔到空中,“飞马”高高跳起接过球玩耍起来。
一番训练过后,搜救犬有些疲惫。休息时间是训导员和搜救犬沟通感情的良好时机。杨俊超让“毛毛”躺在地上,抚摸着它的身体,“毛毛”则尽情享受着。张腾拍着“飞马”的身体表扬道:“今天表现不错啊,继续加油!”“飞马”像是听懂了似的,“汪汪”地叫着。
已经结束训练的曹士磊也牵着“盖伦”走了过来。
曹士磊说,搜救犬虽然犬种不一样,但日常训练内容几乎一致,包括服从指挥做基本动作、箱体救援等。
曹士磊一边介绍着,一边轻轻梳理着“盖伦”的毛发,满眼都是喜爱。“盖伦”晃着耳朵,把头扎进了他的怀里。
曹士磊说,自己和杨俊超训练的史宾格牧羊犬不如马里努阿犬体力好。在相同的救援环境下,“飞马”的搜救时间可能会多一倍,但是史宾格牧羊犬有着良好的嗅觉,而且因为体型小,经过训练后可以钻进狭小空间进行搜救。
熟悉彼此
“我们现在非常默契,但去年刚开始训练时,遇到的困难可不少。”张腾说,“人与犬之间建立默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训导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犬吠”是服从训练的一个基本科目。当搜救犬发现救援目标时,可以通过吠叫发出信号。张腾说,就是这样一项基础训练,“飞马”却因为进入状态慢,费了很大劲才完成。
当时已经训练了两个月,“飞马”掌握了坐、卧等动作,但“犬吠”用了10多天才学会。
起初,“飞马”只会发出低沉的“呜呜”声。张腾用了很多方法也没有效果,即使用食物逗引,“飞马”也不“上钩”。后来,他试着用老班长传授的绝招,终于成功了。
“狗也怕黑。”张腾讲到这里,狡黠地一笑。
那天晚上9点多,张腾带着“飞马”来到黑漆漆的训练场,用牵引带把它拴在墙根下。然后,他边往回走,边喊“飞马”的名字。“飞马”害怕,但又走不掉,急得直蹦。张腾走了五六米,喊了十几声“飞马”后,“汪汪!汪汪!”“飞马”终于大声叫了出来……
张腾高兴地把“飞马”最爱的玩具球奖励给它。然后,他趁热打铁,反复训练了几次。“飞马”表现越来越好,这个训练科目终于过了关。
搜救犬“毛毛”也有自己的弱点,用杨俊超的话说,是经常“放飞自我”。
在箱体救援科目训练时,现场会放置两排2米×2米的箱子,每排10个,里面会藏有“被困人员”。搜救犬需要按顺序挨个搜索,但是“毛毛”每次都要跳过两个箱子,无法成功完成这个科目的训练。
于是,杨俊超有意地在“毛毛”经常落下的箱子里藏人。当它成功找到人后,会得到食物奖励。一个月后,“毛毛”终于过关。通过磨合,杨俊超也更加了解它的习性。
悉心照顾
一年多来,3名训导员像对孩子一样,用真心去关爱、照顾搜救犬。这些聪明的小家伙也变成了他们最忠诚的“伙伴”和“战友”。
搜救犬受伤或生病,是最让训导员伤神的事。
有一次在济南时,“盖伦”突然生病了,不吃不喝,而且还拉稀,便中带血。曹士磊慌了神,他以为“盖伦”是消化不良,肠胃出了问题。谁知第二天,它竟排出了一个塑料瓶盖。曹士磊猜测,可能是在山上训练时,“盖伦”误食了瓶盖。
因为被塑料瓶盖划伤了肠道,“盖伦”一直无精打采。曹士磊放心不下,抱着被褥搬到犬舍,与“盖伦”一起住了5天,直到它恢复健康。
有一次,曹士磊休假回家50多天。分开后他发现,“盖伦”已经成为了自己最亲密的“伙伴”。那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和队友视频,看看“盖伦”的模样。
曹士磊归队的时候,“盖伦”开心地向他奔来,抱着他的大腿“呜呜”地叫着,而且还流下了眼泪。曹士磊也热泪盈眶,把“盖伦”紧紧地抱进了怀里。
给搜救犬做饭、洗澡,训练间隙拍一拍、摸一摸,给它们梳梳毛,和它们一起玩耍……张腾说,这些日常的沟通和陪伴,都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使搜救犬更好地听从指挥,将来在搜救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曹士磊、张腾、杨俊超和搜救犬正在抓紧训练,积极为一年一度的考核做准备。他们有信心顺利通过此次考核,因为他们和搜救犬已经成为最亲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