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育有两女一子,我的老舅是姥爷晚年所得。
老舅中等个头,微胖,面容和善。老舅有句口头禅“求人不如求己”,终生践行。他13岁就拎着篮子卖羊肉。河边有片菜畦,老舅种过榆苗、大蒜、茴香,卖些零钱补贴家用。
老舅家西面是广阔的坑塘,芦苇繁茂葱郁。冬季坑里结冰后,老舅割苇子卖。为了多些收入,老舅给山呼庄的一位老人送礼物,学编苇席。他先编两张席送给我家和二姨家。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老舅、老妗子种了14亩庄稼,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未来,生活日渐起色。
冬季农闲,老舅上午赶集买羊。下午宰羊,剥皮、剔骨,拾掇内脏,一直忙到深夜。次日4点多钟,满天繁星,寒气浸骨。老舅骑车子驮羊肉去20公里外的城区出售。那些年,老舅风里来雨里去,饱尝艰辛。
老舅、老妗子经常炖骨头招待我们。夜色暗下来,灶火熊熊,锅里咕嘟咕嘟直响,土屋里飘散着诱人的气息。灯火如豆,一家老小围桌而坐,欢声笑语。老妗子端上一大盆羊骨头,热气升腾,我们啃了骨头再盛一碗泛着油花的热汤,泡饼子吃,这是我印记里最难忘的美味。
夏季是酱油、醋的销售旺季。老舅批发酱油、醋,串乡零售。老舅不吆喝,他有面铜锣,进村敲锣。时间久了,乡亲们听到锣声就知道老舅来了。有的商贩向酱油、醋里掺水,老舅从来不掺,他一天能卖两三桶,挣四五元钱,很知足。
有个阶段,老舅赶驴车串乡换大米。老舅善良敦厚,从不缺斤短两。换大米的商贩很多,乡亲们比较之后还是愿意跟老舅打交道。有的乡亲经济条件差,想赊大米。虽然素不相识,老舅还是赊给他们。这是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情怀。庄稼收获后,老舅再去收粮食。有个别户一直欠粮不还。有人说老舅太实诚。老舅说,这不关我的事,是别人无信义。
有年冬天,老舅掉了件棉袄,很心疼。很巧,老舅在村边捡到一件皮袄,比自己那件更好。老舅到处找失主。有人劝他留下穿。老舅说,不能因为我丢了棉袄就昧下人家的皮袄。
邻里有婚丧嫁娶,或者垫宅基、盖房子之类的事情,老舅宁可耽误自己的事也去帮忙。老舅的两个儿子受其影响,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为人和气,搞牛羊养殖、饲料加工、肉类运输,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老舅晚年养牛、养羊,积攒了不少钱。看着牛羊膘肥体壮,他心里特别舒坦。儿女们劝他少干活,但老舅闲不住。老舅体格好,平时很少吃药。儿女们孝顺,吃的、穿的、用的,给置办齐全。老舅节俭、朴素,舍不得穿新衣服,单是儿女们买的新棉裤就攒了6条。
意想不到的是前不久老舅和儿女们闲谈时突发心梗,走完了70岁的人生历程。墓地离家很远,有大型机械挖坟坑,用不了多少人手,依然有二百多乡亲去帮忙。
葬礼那天,来送老舅最后一程的乡亲更多,涌满街道。这是对老舅最好的评价与纪念。他善良敦厚、勤劳朴素的品质在儿孙中传承。一生辛劳的老舅成了天上的星星,光亮闪烁,永远眷顾儿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