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元用上华为手机”“开盒必中苹果产品”“9.9元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当前,盲盒产品在年轻人中风靡,网络盲盒APP多种多样。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盲盒应用暗藏玄机,引发诱导消费、虚标价格、产品造假等纠纷,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开盒一时爽
掉坑在后头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网络盲盒类APP在互联网上多达百个。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盲盒类的投诉超过两万条,其中大多数为网络盲盒App的相关投诉,涉及多种纠纷类型。
——价值不符,“捡漏”成“进坑”。“我在一个盲盒APP上购买了7个价格为79元的盲盒。抽出的双肩包在盲盒APP上显示价格为99元,但在电商平台上不到30元。抽到的耳机显示79元,但官方授权店显示价格为29.9元。”一位盲盒玩家向记者表示。
来自四川的张先生也有类似遭遇,他在某盲盒APP上购买了一个价值50元的盲盒,号称能开出50元至9999元的商品。“开出的商品居然是一个挖耳勺,电商平台上只卖几元钱。”张先生说。
——货不对板,“乌龙”盲盒不时出现。“我开盲盒开出个寂寞。”来自江苏的颜先生说,他下载某盲盒App后,开了一个500多元的盲盒,开出官网售价4000多元的戒指,等到颜先生收到产品时却傻了眼:寄来的纸盒里只有一个“钉子”。
此外,还有用户表示,“开出的智能体重秤送来的是枕头,客服不回复也不处理”。
——真假难辨,假货充正品。广东的刘先生表示,他在某盲盒平台上开出一款品牌首饰,官网售价数千元。刘先生觉得异样,走访发货地址后,并未找到相关企业和仓库。之后,刘先生将首饰送往专业鉴定机构检测真伪。检测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不符合品牌和制造商公示的技术信息和工艺特征”。
“我在一个盲盒APP上花800多元开出了一款品牌金片,收到后想用打火机点火‘炼一炼’,没想到‘金片’直接烧起来了。”一位投诉者向记者说。
盲盒外衣
成违法遮羞布
记者采访发现,在部分盲盒应用上,违法者通过后台暗箱操作、设定不公平售后规则等方式,让盲盒外衣成为违法遮羞布。
上海闵行警方近期摧毁一个涉嫌专门利用手机软件实施欺诈的犯罪团伙,虚假开盲盒正是该团伙非法牟利的手段之一。“在涉案的‘锦鲤盲盒’和‘趣盲盒’APP上,消费者没有任何可能获得大奖。犯罪嫌疑人通过软件后台设置,无论用户充值多少、开几次盲盒,‘爆出’千元大奖的概率都是0。”该案主办民警戴佳伟告诉记者。
上海善法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秦裕斌认为,此类APP可能涉嫌多种犯罪,如物品实际公布中奖率远低于系统真实中奖率,犯罪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能涉嫌虚假广告罪。若该类盲盒根本无法使购买者中奖,让大量用户误以为可以获得心仪奖品而进行“购买”,则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扫除网络盲盒的
监管盲区
多位专家表示,当前网络盲盒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外部监管应和平台经营自律相结合,防止网络盲盒成为网络“韭菜盒”。
——为盲盒经营划上“红线”。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规定盲盒商品实际价值应与其售卖价格基本相当。单个盲盒商品的售价一般不高于人民币200元。不得以折现、回购、换购等方式拒绝或故意拖延发放盲盒。
上海师范大学投资与保险系教授李刚表示,此前出现的“宠物盲盒”“食品盲盒”引发过较大争议。平台经营不能“万物都可盲盒”,应对盲盒内商品类别建立“白名单”,完善货源、质量、运输等信息公示制度,健全售后投诉机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盲盒马甲违法经营,逃避监管。
——加强盲盒应用线上监管。秦裕斌认为,相对线下,线上盲盒经营者更容易通过后台操纵改变抽取结果、随意调整抽取概率等方式变相诱导消费。“市场监管部门应针对性加强监管,平台应保留抽取概率设定、抽取结果的完整记录,同时建立健全线上动态巡查和监管机制,对不符合经营要求的商业主体限时整改、关闭。”秦裕斌说。
——为非法应用引流关上闸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闫怀志表示,相关大型平台应做到守土有责,对各类在其平台引流的App做到实质审查、合规上架,便捷受理和处置用户投诉,及时向App运营方反馈,必要时下架App甚至列入黑名单。如App运营涉嫌违法犯罪,应积极配合国家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