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9日
第09版:09

水月寺小学六年级学生潘博一——

科学小达人 本报记者 吴芳

“科学小达人”潘博一

自制“潜水艇”、搞各种小发明、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水月寺小学6年级3班学生潘博一来说,不仅能放松身心,还是他补充知识的“加油站”。

橡皮筋小船

潘博一从小就爱读书,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书。有一次,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科学小实验——以橡皮筋为动力制作一个简易小船。

原材料是半个矿泉水瓶,里面有一根小木棒,在两边缠上橡皮筋,以橡皮筋的回弹力为动力让“小船”动起来。“这能成功么?”当时只有7岁的潘博一将信将疑。

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把做好的“小船”放进水池里,“小船”迅速地向前动起来。惊喜之余,潘博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从那以后,潘博一更加热衷制作这类科学小制品了,比如用吸管和矿泉水瓶制作可沉浮“潜水艇”、用乐高积木拼会扇动翅膀的“猫头鹰”……

小遗憾

去年暑假,潘博一和另外两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第13届河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比赛共有三轮,按最好的成绩算。

第一轮,他们的机器人小车在最后入库时,后轮有点歪,出现了差错。第二轮比赛前,潘博一和队友又认真地调试了一遍程序,这次他们的机器人小车发挥得比较好,用时也很短。

还来不及开心,潘博一发现,很多对手的机器人小车设置的速度很快,完成任务也都很精准。

第三轮,潘博一和队友奋起直追,修改了一些数值,使小车跑得更快。虽然这一轮他们更加精准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最终他们仅获得了三等奖。

“如果我们配合得再默契一些、程序调试得再精准一些、速度再快一点的话,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潘博一略感遗憾地说。

研究蚯蚓

去年11月,潘博一和同学张啸、范崇兴参加了第12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他们的作品《蚯蚓》成功入围。说起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那可是一段有意思的经历。

去年春天,潘博一和同学去公园里玩,一条断了的蚯蚓吸引了他们。“它是怎么断的,是被人从土里翻出来了吗?”“它身上怎么黏糊糊的,这样能在土里自由穿梭吗?”……

回到家,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一些蚯蚓的生活习性,但还有一些疑惑没有解开。当时恰逢第12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招募,主题是动物,他们便商量以蚯蚓为主题参加这次活动。

为方便三个人一起研究,他们还向学校申请了一小块地方用来饲养蚯蚓,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他们定期给蚯蚓喂食、观察蚯蚓的长势,同时还做一些实验来验证蚯蚓的习性。

“我们把一些蚯蚓和土放进一个盒子里,盒子的一侧盖了毛巾,然后把盒子放在阳光下。结果,大部分蚯蚓都去了被毛巾盖住的地方,这证明蚯蚓的确是喜阴的。”潘博一介绍说,他们还通过实验验证了蚯蚓喜欢甜食,不喜欢辛辣的食物。

潘博一坦言,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觉得现在的科技发展,都是由一个个小发明进阶而来的。很多科学家也是从这些小发明中得到灵感,完成了一些大发明。我希望将来也能发明一些让人类做事情更省力的东西,造福人类。”

2022-06-29 水月寺小学六年级学生潘博一——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1299.html 1 科学小达人 本报记者 吴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