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杜佳梦 摄影报道
大运河畔的百狮园因千姿百态的狮子而命名,而这些狮子也正呼应着沧州的“狮城”之意。
尽管还在建设中,但造型各异的石狮已成为大运河沿岸独具特色的景观。这里处处彰显的狮元素,让人们欣赏狮子千姿百态的同时,也感受到浓厚的狮文化。
“百狮百态”
早晨7点多,83岁的彭先生和老伴儿坐在轮椅上,由两个女儿推着他们来逛百狮园。他们每走一段就在一尊石狮前驻足一会,端详石狮的姿态。
朝阳洒在一家人身上,定格了百狮园内这温馨的一幕。
百狮园自开放以来成为市民又一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逛百狮园,总会对着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仔细端详。这些石狮背后究竟有哪些文化内涵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大运河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听他详细讲述这些石狮背后蕴含的狮文化。
沧州被誉为“狮城”,因铸于后周时期重达40吨的铁狮子而得名。这里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狮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为弘扬沧州狮文化精神,百狮园内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这些石狮既有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又有对现代文化的呈现。而在百狮园入口广场及古街等地,则为舞狮留出了开阔空间,可为沧州传统北方舞狮活动提供场地。同时沧曲书舍等公共空间,也提供了沧州狮文化主题的各类艺术精品集中展示的室内场所。
据了解,工作人员经过筛选图案、临摹、塑形、翻模、精雕细刻、打磨、做旧处理等多道工序,并走访了许多国内雕塑大师,最终才有了今天我们在百狮园看到的这100多尊石狮。
“威武唐狮”
百狮园内的每一尊石狮都有出处,不是凭空想象臆造出来的。它们大多是全国各地的历史遗存或者是极具地域代表性的“狮子”的复刻品。
百狮园内有一尊石狮意义非凡,它是沧州博物馆内馆藏国家级文物“唐代玉狮”经过等比例放大,采用汉白玉做旧复刻而成的。
“唐代玉狮”是沧州境内出土的唐朝文物,它的爪子苍劲有力,胳膊处有纹路,造型独特,看上去像是石狮穿了一件半袖T恤,因此,被戏称为“穿半袖”的狮子。
为了保留“唐代玉狮”的威武神韵,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专门向沧州博物馆寻求帮助,获得关于“唐代玉狮”详细的尺寸数据,经过多次反复调整、修改,最终才有了现在园内这座“威武唐狮”。
还有一尊石狮仿制自北京孔庙驮莲铁狮。铁狮回首伫立,闭口瞪目,背驮仰面莲花盆,前胸后臀佩有束带,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铁狮雕塑手法细致而优美,浇铸十分精良,虽然尾部断残,但仍不失为元代狮子雕塑中的珍品。
百态狮和百家狮
百狮园内有怒狮、喜狮、走狮、跑狮、跳狮、卧狮……狮子的神态、姿态各有不同。
百狮园内不仅汇聚了百态狮,还汇聚了百家狮。
造型各异的石狮从时间和地域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时间线上,从汉朝一直到近代,每个时期选择造型具有代表性的石狮,让市民感受石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历程。
在地域上,有华北狮、华南狮、陕北狮、西南狮等造型,浙江、安徽、江苏、山东、辽宁……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体现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市民感受到狮文化的博大精深。如闽南狮常带有金钱、彩带、绣球等闽南地方特色的物品,江南石狮身形飘逸,不似北方石狮雄壮威武。
有一组石狮源自陕西省绥德狮,共27尊,是根据绥德民间原件复制。这些是收藏于绥德民间博物馆的藏品,是由古代民间艺人想象而来的狮子造型,汇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大胆随意的想法以及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刻画出了绥德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创造出很多工艺精湛的石狮雕刻作品。
在百狮园运河河畔的山顶上,有一尊高2.5米的石狮,是百狮园内石狮中最大的一个,它在高处静静地守望着运河。
还有一尊石狮眼球突出,嘴巴扁平,脑袋上有凸起,脖子上挂着铃铛,是安徽狮的代表。一尊石狮口咬丝带,则源自豫园中的石狮,展现出上海狮文化。
还有一尊石狮造型非常特别,是一只带翅膀的飞狮,昂首挺胸,目光远射,张口吐舌,仰天长吼,厚实的鬃毛分左右两块从头顶披下来,与身躯连为一体,身躯两侧各有一翼,有一种威武豪迈的气概,它源自江苏南京的石狮……
不断丰富狮文化内涵
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百狮园项目经理穆绍凯介绍说,今年结合百狮园入口区域改造,他们对这100多尊石狮进行了重新安置、集中摆放。工作人员按照狮子与史、狮子与运河、狮子与仕、狮子与石、狮子与市的分类对百狮园及生态修复展示区进行优化提升,引导市民认识狮子的演化历史,了解铁狮守望运河的渊源。此外,在沧曲书舍,将增加8尊教化石狮:翘尾巴狮、克己复礼狮、安分守己狮、出人头地狮、金榜题名狮、泰山相助狮、坐享俸禄狮、宦海沉浮狮。
据了解,未来百狮园还将开发沧州自己的“百狮文创”产品,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同时策划“狮”主题艺术节、大学生“狮”文化公共艺术等活动,获奖作品将会呈现在百狮园中;成立狮文化研究学会,不断丰富百狮园的狮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