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4日
第10版:10

孩子,别让文身成“疤痕”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6日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要求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据6月7日《沧州晚报》2版)

因为喜欢,因为刺激,因为表现欲,因为要表达内心的刻骨铭心……一些未成年人把图案文到了自己身上。

文身虽然是一种极度的个人行为,却无形之中成了身体的语言,成了一个人内心情绪的表达,很容易被一些孩子接受。在好奇、跟风中,一些未成年人把文身当成一种个性的追求,盲目效仿部分成年人文身,出现盲目选择、大面积文身、图案低俗怪异等问题。

你自以为很美,也许它恰恰与大众审美相悖。自以为与众不同,殊不知那文身会成为幼稚的符号。当那个符号附着在你身上,那可能不再是一种美,而成了一种伤害。

这种伤害,先是伤害了身体。未成年人的身体,还处于发育状态,文身破坏皮肤组织,造成不可逆的创伤。加之很多未成年人文身,往往得不到家长支持,他们会选择到低成本的机构进行文身,无疑将自己的身体置于诸多未知的风险。

这种伤害,也许成为一生的心理阴影。每一个文身图案,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意味,它传达出的信息语言,被大众接收,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身份标签。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当他长大,都需要融入社会,社会是一个群体,它的规则是团结、合作、互助,这需要彼此在行为和文化上互相理解、认同。当一个人带着文身出现在大众面前,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某种质疑:“为什么文身?你小时经历过什么?你怎么喜欢这种图案?”当人们因文身而对你“另眼相看”,也许,到那时你才会明白,人生的稚嫩之举,为你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一项调查表明,文身容易成为传播有害思想文化的载体、介质,甚至成为不法分子集结、拉拢未成年人的标签、符号。在检察机关公布的一组数字中,有文身的涉罪未成年中,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明确表示后悔,曾通过文身认识“不良朋友”。

孩子,你自以为的刻骨铭心,也许有一天会变得云淡风轻;你自以为的“美”,也许有一天会让你出乖露丑。当你把年少时的冲动、好奇、寻刺激文在身上,成为一种生命的烙印,它有一天,恰恰暴露了你的冲动、好奇和幼稚。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关部门大力度治理文身乱象,其初衷无疑就是要从制度层面杜绝未成年人文身风气的蔓延。一个网友说,“我是一个文身爱好者,但从没文过,因为我不确定什么图案值得伴随一生,我都快四十了还无法确定,何况未成年人呢?”

是啊,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生活中总有许多成长的磕绊和风雨,也总会有热爱和美好的事物等在前方。人生值得纪念的故事很多,等你长大了才会知道。真正的成长,是把有些事永远铭记心中,而不是文在身上。

2022-06-14 本报评论员 彭 玲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9818.html 1 孩子,别让文身成“疤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