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9日
第09版:09

多些同情,少些冷漠

本报评论员 孙崇旺

近日,河南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因剧烈头疼向120求助,遗憾的是,因意识模糊,女大学生不能提供详细地址。在长达8分钟的通话时间里,接线员未采取有效措施。两个小时后,女大学生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被送医后最终不幸离世。

(据6月6日《沧州晚报》10版)

冷漠,令一个个有用的信息被完全忽略掉了。

120接线员对于女大学生的位置反复确认,女大学生给出了4个信息: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文苑北路、711宿舍以及她拨打120的手机号码。但是面对足够多的信息,120接线员仍感觉不够,她要求女大学生查看微信定位信息,并转述给接线员。但此时女大学生已经意识模糊,无法配合接线员。面对这种情况,120接线员除了回拨9个电话之外,再没有采取其他措施,把一个个有用信息完全忽略掉了。

冷漠,让一个花季女大学生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

其实,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寻找这个女大学生不是很困难的事。一个正常思维的人,应该电话联系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告知上述情况,迅速查找这个号码持有者,与此同时迅速派出120急救车,也许结果大不相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郑州急救网2017年曾发布过一则对于表达不清的求助电话的救援案例。案例中,调度员反复询问求助人未获得详细的地址、病情信息后,又通过114平台、120来电记录、通信公司等查询来电号码,最终确定该来电是联通号码,并在与联通方面解释后获得了电话登记的详细地址。最终,在求助人来电呼救26分钟后,救护车成功抵达现场。

冷漠,是这个女大学生死前拨打求救电话时最后的记忆。

“20多岁的人了,都上大学了”“我感觉你没什么事啊”……这是这位女大学生听到的最后的语言。面对一个女孩的求助电话,面对一个意识模糊的人,郑州120接线员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质疑对方没有得重病,这不仅是专业知识匮乏和警惕性缺乏,更是赤裸裸的冷漠。假如这位接线员面对的是自己亲人的求助电话,难道也这样冷漠?

逝者已矣。面对河南女大学生的求助,冷漠导致人死亡的悲剧,我们需要反思。多些同情,少些冷漠,这个世界可以更美好。我们都不希望,当自己或亲人遇到事情,人们都冷漠对待。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具有道德感、责任心、同情心。

2022-06-09 本报评论员 孙崇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9424.html 1 多些同情,少些冷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