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锅的粽子,您快尝尝合您口味吗?”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贴心了。”
“自从有了助老餐厅,我们再也不用为午饭发愁了。”家住运河区一塑小区的关秀珍老人拉着送餐志愿者的手说。
位于运河区明珠社区的助老餐厅正式运营3个多月以来,得到辖区老人的一致好评。
送饭上门
“大姨,今天做了您爱吃的白菜豆腐,快尝尝好吃不?”“大伯,您的腿好些了吗?”……
昨天中午11时30分,助老餐厅的社工刘红芹来到居民孟凡胜和关秀珍老人家中,将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
今年90岁的孟凡胜和老伴关秀珍住在运河区东塑小区。去年,孟凡胜不小心摔伤,双腿行动不便。关秀珍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为了照顾这老两口,他们的孩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工作,还得抽时间往老人这儿跑。每天的中午饭,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助老餐厅的志愿者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把给老人做中午饭的任务接了过来。每天中午,都有志愿者把热腾腾的饭菜给老人送到手上。每餐两菜一汤外加主食,天天不重样。孟凡胜的儿子感动地说,志愿者真是帮了大忙了。等他有时间,一定也要去做助老餐厅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帮忙。
吃着可口的饭菜,关秀珍和送餐的志愿者刘红芹拉起了家常:“就愿意让你们来家说说话。多亏了你们,我的孩子不用家里单位来回跑了。”
运河区明珠社区的助老餐厅是市民政局推动指导,沧州市慈善总会与沧州市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以“敬老、爱老、助老”为主题的慈善助老项目。他们以慈善募捐引领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工组织的优势,组织志愿者,面向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开展“免费敬老午餐”“倾听陪伴”等项服务。
争着献爱心
今年65岁的马俊杰是助老餐厅的一名“搭把手”志愿者。
家就在明珠社区的马俊杰年轻时靠卖包子为生。由于她的包子皮薄馅大,价格公道,附近的居民都爱买她的包子。
近几年,马俊杰的身体不太好,双腿静脉曲张,站的时间长了腿受不了。她就放弃了做包子的生意。去年,听说社区有了助老餐厅,她立即报了名。每天,她早早来到餐厅,和志愿者们为辖区的老人做午餐。包子、花卷、大饼……她每天变着花样地做。大家怕她累着,让她在旁边指点,可她闲不住,还手把手地教其他志愿者做。
做包子、馒头,得提前发面。由于盆太大,马俊杰端着吃力,她老伴就帮她提前到助老餐厅做这项工作。“为需要帮助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累点心里也高兴。”马俊杰说。
“我自己种的菜,你们给老人拉去做菜吃吧。”前几天,家住运河区大杨庄的姚增福老人给在社区做志愿者的亲戚高海燕打来电话。今年86岁的姚增福闲不住,自己在家里种了点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高海燕说起助老餐厅的事,坚持把自己种的菜送给助老餐厅。老人说,看到有人关爱老人,他就特别感动,他也想为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这就是爱心的力量。”沧州市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曹淑丽说,“助老餐厅里经常会有人送来一袋米、几斤枣……很多人希望能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
“有需要我们干的,您说话。”有时,受帮助老人的子女会主动过来帮忙。
“不光是受助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想要来助老餐厅帮忙,有的老人直接捐款。”志愿者刘红芹说。付金升老人在享受了贴心的免费午餐后,将100元钱交给刘红芹。他说:“闺女,你们真是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放在心上了,钱不多,是我的一份心意。”
“以老助老”
“孩子们,儿子给我买的桔子,你们尝尝吧。”日前,78岁的王桂芹老人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助老餐厅。
老人说,受大家的帮助太多了,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谢意,她坚持要把孩子给她送来的桔子送到助老餐厅来,表达她对大家的谢意。
家住明珠小区的王桂芹双目失明,她的老伴因病不能走路。他们惟一的儿子既要工作,还得照顾老人,疲于奔波。
助老餐厅开设之初,由志愿者每天把饭给老人送到家里。后来,助老餐厅开展了“搭把手”志愿服务帮扶活动。发展了一批需要帮助的老人身边的邻居来进行志愿帮扶。
住在王桂芹对门的何金霞主动加入,给王桂芹送餐,陪老人聊天。今年77岁的何金霞虽然年龄和王桂芹差不多,但她和老伴身体都比较硬朗。“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何金霞笑着说。
像何金霞一样,在助老餐厅服务的志愿者有30多人,最年轻的不到40岁,最年长的已经70多岁。
服务老人的同时,志愿者们也收获满满。今年74岁的常玉芝也是一名独居老人。自从加入到助老餐厅志愿者的队伍里,她的精气神越来越足了。“趁身体允许,能为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觉得心里可美了。”老人说。
“刚退休时真是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什么,自从参与社工服务,精神充实了,身体状态也好了。”志愿者项桂兰说。
“身体条件允许的退休人员加入到助老行动中,既给需要帮助的老人解决了困难,又给自己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是对‘助人自助’社工理念最生动的诠释。”市民政局慈善社工科科长罗相凯说。
老人为啥哭得像个孩子
“据我们了解,就餐是老年人仅次于就医的一大需求。买菜难、做饭难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高龄、独居和贫困老人。”罗相凯说。
如何让居家老人不出社区就能“逢医足食”呢?这是市民政部门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对此,去年市民政局以运河区明珠社区为试点,创新探索“政府推动、慈善带动、社工撬动、社区互动、志愿联动”的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模式,通过以餐带服、以助带养,让居家老人看到未来、充满希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明珠社区有一位80多岁的聋哑人。志愿者提着饭敲开她的门时,80多岁的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哭得像个孩子。她用手比划着,表达内心的感激。
家住东塑小区的张润祥和老伴都90多岁了,每次看到上门送餐的志愿者,老人都舍不得让他们走。张润祥说,志愿者们每天来给他和老伴送饭,陪他们聊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助老餐厅的社工和志愿者们就像一束阳光,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明珠社区的独居老人蒋若琴感动地说,他们就像她的亲人一样,给了她帮助和温暖。
根据《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构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基本形成“一刻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助餐等日间照料服务覆盖所有居住小区。
“今年,我们将在完善慈善助老餐厅服务机制的同时,深入实施‘益(医)适(食)夕阳红’社工项目,探索引入心理辅导、医疗咨询、家政服务等更专业、更丰富、更深入的服务。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沧州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养老助老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这一模式也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复制。”罗相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