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三年级教师赵琳收到了学生发来的短信。这一天是赵琳的生日,学生们为她制作了各种生日祝福视频和祝福表情包。被学生深深打动的同时,赵琳也有一些担忧:他们才读小学三年级,就有了自己的社交账号,而且玩得都很熟练。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们使用社交APP是否知情?他们又能否安全地用好这些社交APP呢?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APP时很难保障安全性,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此外一些社交APP虽然设置了身份认证系统,但形同虚设,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交APP上“裸奔”。
社交APP使用量大
稍有不慎容易出事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及其权益保护”课题组以某款社交APP进行调查发现,社交APP已经深度渗入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有该社交APP账号的未成年人超过六成。未成年人使用该社交APP占比最高的前两项原因分别是:方便沟通;看学校的作业和通知等。
除了花费太多时间、过度使用社交APP外,有一些未成年人也容易受一些社交APP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四川省宜宾市某高中学生小茶使用一款社交APP已经数年,经常会收到陌生“美女”打招呼的消息,聊着聊着就会发现对方是想通过裸聊敲诈勒索。
据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教师张海介绍,去年9月,他所在班级有一名学生因为想换手机但不敢告诉父母,从社交APP上认识一个专门卖二手手机的人,花2000多元订购了一款手机,结果收货后发现手机根本无法使用,再联系卖家时对方已将其拉黑。
“类似事件,学校每年都会发生一两起,不管怎么强调不要轻易相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还是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张海说。
财产损失还算轻的,未成年人因轻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而遭受严重侵害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宁夏固原原州区人民法院曾发文称,2021年7月的一天,年仅16岁的小花通过某社交APP认识了张某。两人线下见面后,张某心生歹念对其实施了强奸并用手机拍摄了小花的裸体视频。之后,张某以对外流传裸体视频要挟再次与其发生性关系。最终小花选择了报警,张某也被绳之以法。
认证系统形同虚设
分级模式未达预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未成年人在一些社交APP上“裸奔”?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社交APP明确标注了“Age Rating17+”,即该应用的注册信息中建议17岁以上年龄可以下载,17+类别APP中可能含有“频繁和激烈的攻击性言语;频繁和激烈的卡通、幻想或现实暴力;频繁和激烈的成人、恐怖和性暗示题材;色情内容、裸体、烟酒和毒品”,但这些社交APP并没有身份认证设置,即使有认证系统也形同虚设,年龄性别等可以随意设定。
比如,有的社交APP要求使用者输入的出生日期验证年龄必须满18岁,否则无法注册使用,但实际上可以随便输入出生日期且无认证环节。
经了解,赵琳发现一些家长不愿意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青少年模式下功能太少、总跳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很烦。
“各种APP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内容都很无聊,晚上到第二天早晨还有禁用时间段,而且很多最基本的功能都没办法使用。即使家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网上也有很多破解教程,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到。”小茶说。
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张鸿巍告诉记者,社交APP分级确有必要,对于规范运营商合法经营及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社交APP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当前,诸如分级、青少年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分级模式等认识尚待加强、未成年人本身对分级模式存有不解或抗拒心理,而运营商对登录时年龄认定亦存在技术不到位的情形。这些都需要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张鸿巍说。
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合理用好社交APP
各类社交APP对孩子来说充满吸引力,而家长、老师等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APP则“又爱又恨”。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否有必要使用社交APP呢?
张鸿巍认为,未成年人身心一直处于持续变化之中,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受到朋友、虚拟世界等家庭外的影响日渐加深。传统威权或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面临着诸多冲击,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亦产生了许多影响。而社交APP则为一部分未成年人逃离或疏远传统家庭教养方式束缚提供了媒介,亦为其在朋辈等交往中获得认可、安慰等提供了平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朱迪看来,社交APP在未成年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学习、获取信息、和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娱乐休闲、解压放松等,这些都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