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飘着雪花,大风吹起冰碴子打在脸上,但赵宁的脚步并未停下。当沧州已经进入夏天的时候,赵宁还在海拔5200多米的山顶上顶风冒雪执行巡逻任务。
赵宁是河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黄骅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的民警。他积极响应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出的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的号召,来到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协助完成勤务工作。两个多月来,他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坚守在执勤点,守卫着国门安全。
住在集装箱里
感受“四季变换”
赵宁今年28岁。按照组织安排,他先是到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嘎边境派出所执行警务。
3月11日14时左右,赵宁乘坐飞机抵达日喀则机场。一下飞机,他就感到胸闷、呼吸不畅。他知道,这是高原反应的症状。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被高原反应折磨得苦不堪言。
按照防疫规定接受隔离后,赵宁克服身体不适带来的困难,来到吉隆县宗嘎边境派出所熟悉工作。
在那里工作的几天,赵宁高原反应强烈,整天晕乎乎的,浑身没力气,听见有人喊他都不敢快速回头,头一摇都会眼冒金星。因为胸闷气短,他身边常备着氧气瓶,还整宿睡不着觉。
从黄骅出发时,沧州已经很暖和了。赵宁知道西藏温度偏低,特意带了大衣、保暖裤等衣物。到了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还是“高估”了那里的温度。
尽管一开始在位于县城的派出所工作,环境相对好些,但他仍感到刺骨的冷意。当地经常雨雪交加,甚至还会下起冰雹。赵宁从网上买了厚衣服、厚棉被等,但半个月后才能收到……
之后,赵宁先后在马拉山检查站、克朗桥执勤点、顶玛执勤点执行勤务。
这些执勤点都没有营房,环境更加艰苦,赵宁和同事们就挤在小小的集装箱里生活。当地昼夜温差很大,正午时铁皮房子被晒成了“汗蒸房”;到了晚上,室外温度急剧下降,铁皮房子又变成了“冰箱”……一天之内,他竟能感受到四季的温度变化。
“伴随‘四季变换’的,还有风雪的肆虐。狂风夹杂着雪花甚至冰雹袭来,让铁皮箱成为‘风暴中心’。”这段经历,让赵宁记忆深刻。
这几个执勤点海拔4000多米。在这里,赵宁对来往车辆进行安检,实施山口管控……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认真地执行公务。
执勤点设在
高高的山顶上
令赵宁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前段时间,他轮转到麦拉扎青拉执勤点。这个执勤点在海拔5200多米的麦拉扎青拉山山顶。山上雾气很大,还有厚厚的积雪。他去执勤点那天,就像爬野山,全靠当地民警凭经验引领。山路陡峭,人一旦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无奈之下,他们在半山腰的执勤点驻扎了三天。天气稍有好转,他们又出发了。此时,高原反应也来“添乱”。赵宁拄着警棍,背着重达5公斤的物资,一点点地往上爬。途中又下起了雪,大风吹起冰碴子打在脸上,但他们咬牙坚持。
5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
接着,他们马不停蹄地搭帐篷、搭木板床。存放棉被、煤炉等物资的帐篷已经被大风吹倒了,还蒙着厚厚的冰雪。他们进行清理后,开始搭建住所。搭好的木板床不平,他们就找来石头垫在床腿下面……大约3个小时后,他们才安顿下来。
生活所需的物资还没运上山,他们便就着透心凉的矿泉水啃方便面。
赵宁帐篷内的煤炉是坏的,生不着火,被子也是潮湿的。赵宁把两条保暖裤都穿上,又多穿了两双袜子,艰难地熬过了两夜。第三天,新的煤炉终于被运上山。
生活物资每半个月由牦牛或马匹运到山顶的执勤点。如果物资不能及时运送,赵宁等人就只能吃烤土豆,或干吃米饭。高原上米饭蒸不熟,他们就吃“夹生饭”。
山上没有水,他们便在帐篷附近的一个斜坡上挖出一道渠,用融化的雪水做饭、洗漱。
由于一直坚守在执勤点,赵宁已经50多天没洗澡了。
“我觉得男人应该多吃点苦。这是人生中非常难忘的经历,会让我成长得更快。”赵宁笑着说。
每天翻山越岭
顶风冒雪去巡逻
“得赶在天黑前把山路巡完,保证辖区绝对安全。”赵宁所处的地方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是守护边境通道的最后一处哨卡。
由于山路陡峭,他们只能徒步巡逻。每天,赵宁都要翻越几个山峰巡逻,严防人员非法入境、严打边境非法交易。他们每天不定时巡逻三次,每次来回将近两个小时。到了晚上,他们还要打着手电筒轮流值守。
巡逻路上,每一步都是在挑战自己。遇到恶劣天气,冷风夹杂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夏天的风还刮得这么凶悍,把耳朵都冻了。”赵宁说。
此外,山上还有黑熊、雪豹等猛兽出没。赵宁见到的土拨鼠,个头儿比泰迪犬还大,离近了还会攻击人……他们巡逻时需要格外小心。
前几天,赵宁巡逻时,脚下突然一滑,摔了一个跟头,碎石噼里啪啦跟着往下掉。往下滚了五六米后,赵宁将手中的警棍用力扎进地下,才停止了坠落……他因此手部扭伤,但经过简单处理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山上用水难,用电更不易。
每天晚上,他们用发电机发电两三个小时,抓紧时间把手机、充电宝等充满电。可是,电充满了,手机却不见得有信号。帐篷里一点信号都没有,有事联络时,赵宁便跑出去在寒风中移动着找信号。
每次和家人断断续续地视频通话,父母都叮嘱他要“好好干,照顾好自己”。但细心的赵宁发现,母亲每次都红着眼圈。后来,他便改视频通话为电话联系,因为他不想让父母看到他变黑变瘦的样子,不想让父母为他担心。
“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后,人的意志会比钢铁还要坚硬。”这是执勤间隙赵宁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感悟。他说:“虽然很苦,但一想到我在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自豪感便溢满胸膛。”
成为当地群众
信任的普法宣传员
赵宁所在的执勤点附近群众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赵宁在工作间隙,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经常利用自己的特长,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并为他们解决困难。
国家安全教育日期间,赵宁还和执勤点的同事认真准备,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普法宣传资料,他们认真地向群众宣传相关知识,忙得不亦乐乎。赵宁还结合自己的执法执勤经历,利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权利与义务。
看到群众期待和赞许的目光,赵宁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干劲儿也更足了。
为了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赵宁还学会了简单的藏语。
“我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尽最大努力做更多的工作。”赵宁说,附近村寨群众的朴实和热情让自己非常感动,“他们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不太会表达,但只要见到我们,脸上立刻绽开笑容。他们忙不迭地为我们端水,并把家里的土特产拿来让我们品尝。哪怕是一把大枣或几个白杏,都让我们感觉心里很暖。”
日渐黝黑的脸庞,记录着赵宁的成长;坚实的足迹,写满了他的忠诚与无悔。
“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巡逻,非常辛苦,也无比光荣。”赵宁说,更辛苦的是当地民警,他们驻扎在祖国的边境线上,长期和家人分居两地,挑战生理极限。他们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本版图片均由赵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