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3日
第05版:05

我家“变”成了南川楼

●去年春天,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刘宗承搬离生活了几十年的南川楼社区。 ●一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南川楼附近去转一转,看着曾经的平房被推倒,看着新的南川楼在他家的老宅上拔地而起……

刘宗承每天去看看南川楼

刘宗承原来的家

建设中的南川楼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一年时间里,73岁的市民刘宗承已经慢慢习惯了住楼房的生活。

但他也有了个改不了的习惯,就是每天去南川楼片区转转。

5月17日一早,他把孙女送到学校后,像往常一样,又骑车穿过解放桥,沿着堤顶路,慢慢地往前走,来到了曾经的家的位置——如今这里已矗立起了南川楼。

“我家建起南川楼”

刘宗承说,这曾经是条再熟悉不过的路,但这一年时间,他却走出了百般滋味。

去年3月初,他家所在的南川楼片区,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确定征迁。

刘宗承作为征迁户代表发言,也积极支持这一工程,但也有着老家难离的牵挂。

搬迁后,他和家人租住到附近的楼房里。但是,刘宗承每天都要去老房子里坐会儿,他想着能在那里多待一会儿就多待一会儿。

他说,那段时间每每沿着这条小路走进南川楼片区,都想流泪,满心都是不舍。

4月初,他的房子被拆了。那一天,他专程早早地来到老房子前。

看着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倒下,刘宗承说,他想忍但真的没忍住,流泪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再走这条路的时候,有点儿担心又有点儿小期待。他虽不知道自己的老房子的位置会建成什么样,但又想看看能建成什么样。

没过多长时间,这种复杂的心情完全变成了期待,因为老房子所在的位置,正好要建南川楼。

南川楼的故事,他从小就听说。南川楼的样子,他也听老人们大概描述过。

那段时间,刘宗承晚上睡觉前,就会跟老伴儿念叨念叨:“咱家位置建南川楼,真好啊。”

如今,南川楼外装已经完成,刘宗承只剩下满心的骄傲。

他租住在华西小区,一出门就能望见南川楼。

他说,只往那里看一眼,就觉得心里踏实,也说不上为啥,可能就因为那里曾经是自己的家。

“这里是根”

牵挂南川楼的,不只有刘宗承,还有曾经住在附近的一些老邻居们——不用人招呼,他们就相聚在了南川楼。

在即将搬走之前,刘宗承专门找邻居们要了电话。他不仅要了老人的电话,还要了年轻小辈们的电话。

当时,他就是怕大家一搬走,断了联系。

令刘宗承没想到的是,这一年时间里,对南川楼的牵挂、对大运河的不舍,又让大家能隔三差五地见面。

曾经住在一起的老邻居们,有的选择去跟孩子们住,有的选择租住在其他小区里。

因此,大家分散住在了沧州市区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很让人惊讶的是,大家搬走后,在南湖公园附近,刘宗承经常能看到老邻居。

“有的时候是几个人,有的时候是十几个人,还有的时候是二十几个人。”刘宗承说。

刚开始的时候,有上午去的,有下午去的,慢慢地也没有人约定,大家形成了下午三点半左右见面的习惯。

“一两天就能见一次面,所以也没有了之前的担心。”刘宗承说,大家在一起会聊聊家常,但更多的是聊南川楼。聊这一年来的变化,聊今后南川楼附近会变成什么样。

每一次聊,都会有人用“真想不到”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一年的变化。

也有很多邻居,会和刘宗承一样,隔三差五地围着南川楼附近转转,围着大运河转转。

刘宗承说,这样做的,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忙着工作,老人们眷恋着曾经的家。”刘宗承说。

看着一天天变得更好的南川楼、大运河,他们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这里是家,也是根。

“留住这里的记忆”

刘宗承每天围着那片儿转转,是一种心理慰藉。

他每天回忆回忆南川楼,是留住一种记忆。

这种记忆,刘宗承没有仅仅留在自己的脑子里,他还把它们写到了纸上。

去年临搬迁前,刘宗承把当时他能想起来的,关于南川楼附近的事儿,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纸上,交到南川楼社区工作人员的手里。

他说,我写出来,希望你们能把它留下去,“万一哪天能用得着呢。”

刘宗承生在运河边,长在南川楼这一片,希望留住这里的记忆和文化。

刘宗承已经73岁了,他说这两年的体力已经不如从前,记忆力也越来越差。

有的时候在家躺着想起什么来了,他会坐起来,找好纸笔,把想到的和南川楼有关的人和事写到纸上。

有的时候在外边想起来了,他就走到社区里,跟工作人员要张纸写下来。

刘宗承说,他提供的这些资料,跟历史专家提供的资料没法比。但这些东西,也许在多少年后,能为后代了解大运河、南川楼,提供一些帮助。

“讲解词都想好了”

刘宗承做的这些,社区工作人员和负责人都看在眼里。

有人跟刘宗承说:“等南川楼片区建好了后,你可以当讲解员。”

刘宗承谦虚地推让,说自己年纪大了,脑子越来越不好,怕自己讲不好。

他说,真等到南川楼开放的那一天,年轻漂亮的讲解员思路清晰、记忆力好,会把南川楼的历史讲得清清楚楚。“谁愿意听一个老头子讲解。”刘宗承说。

话虽这么说,可走在解放路南侧的堤顶路上,看着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他如数家珍。“你看那,那是原来的小礼堂,做了保留,原来无线电二厂的老楼正在进行外装,厂区正在建南川楼片区文化街区……”

走到一棵香椿树旁,刘宗承停下了脚步。这棵树曾长在无线电二厂东墙内,刘宗承的房子就挨着这个东墙。

如今,这棵香椿树被保留。它的旁边就是刘宗承家原来的房子,也是现在南川楼所在的位置。

河的对岸,是已经开放了的百狮园。刘宗承说,那里曾是一片菜地。

刘宗承说,他看过规划图,再往南的位置,会建一座桥,人们从百狮园就能过桥来到南川楼。

他还说,南川楼的外部装修已经完成,内部装修也即将开始。

眼前,四层仿古建筑风格的南川楼雄伟端庄、古朴大气,精致的古建色彩,典雅璀璨。

河对岸,百狮园里,灰砖青瓦的建筑,古风悠悠。蓝天白云下,河两岸的建筑交相辉映,让运河别有一番韵味。

刘宗承说,他盼着运河通船、南川楼片区全部建成开放的那一天:河里小船驶过,岸上游人如织……

“如果身体允许,我愿意多给人们讲讲南川楼的今昔。”刘宗承笑着说,在这生活了一辈子,能讲讲也挺骄傲的。

他还说,到时候,自己就站在老宅的位置给人们讲。

他甚至连第一句讲解词都想好了:“这里是南川楼,这里是我家,这里有很多故事,这里有深厚的文化……”

2022-05-23 ●去年春天,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刘宗承搬离生活了几十年的南川楼社区。 ●一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南川楼附近去转一转,看着曾经的平房被推倒,看着新的南川楼在他家的老宅上拔地而起……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7739.html 1 我家“变”成了南川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