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9日
第15版:15

若言入耳皆是笑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徐 博 摄影报道

相声:

郎骏尘

郎向阳

郎向阳(左一)和义父马志明(右二)及家人

郎骏尘(右一)与马志明合影

郎向阳(左一)与搭档尹爱国

喜欢相声的沧州人对郎向阳一定不陌生,他是沧州的相声名人,常年坚持在小剧场表演。

郎向阳对相声艺术热爱并坚守了40年,对相声的传承也立下了功劳。在和他的交谈中,那诙谐幽默的言语、惟妙惟肖的神态,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将在场的人打动。

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代表性传承人、天乐祥曲艺社“班主”,郎向阳让相声在沧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在相声界开劈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门让人笑的艺术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四门基本功‘说学逗唱’。”这句话相信人们并不陌生。

“‘说’为君,‘唱’为臣,以‘说’为主,以‘学’当先,‘逗’则是相声的灵魂。‘说学逗唱’也是衡量一个相声演员是否合格的标准。”郎向阳开口说话时,眼神也坚定生辉。

讲起相声的历史渊源,郎向阳侃侃而谈。从通过语言表现喜剧效果的“谐谑”来看,类似相声的艺术要追溯到东汉。当时,有一种表演形式被后人认为“与现代的相声相仿”,但从作为一个具体的曲种来看,相声的历史并不长,从现在掌握的可信资料看,作为一个独立曲种的形成,相声的出现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

相声源自民间说讲笑话的表演和满族曲种“八角鼓拆唱”的演出方式,形成了单口和对口捧逗的相互融合。这是相声艺术的雏形。

郎向阳说:“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以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等三种,尤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

在对口相声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贯口活儿”“倒口活儿”“柳活儿”“腿子活儿”等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化装相声、相声小品等喜剧色彩浓郁的新兴表现形式。

郎向阳介绍,相声的传统段子异常丰富,经过加工整理而保留下来的主要有《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化蜡扦儿》《小神仙》等单口作品,《夸住宅》《白事会》《满汉全席》《黄鹤楼》《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打灯谜》等对口作品,以及和《扒马褂》《金刚腿》等群口作品。

坚守传承马氏相声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郎向阳,自幼喜欢曲艺,八九岁时,最爱听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那时,家里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每天下午放学,村里大喇叭播放评书,我就跑到装着喇叭的电线杆底下去听。自己感觉那样就离着评书里的人物近了。”忆起童年对艺术的向往之心,郎向阳爽朗地大笑。

后来,因父母工作调动,郎向阳全家搬到了市区。还是学生的郎向阳成了市群艺馆、区文化演出队伍中的活跃分子。1990年,郎向阳参加工作,在工厂三班倒,利用业余时间边创作边表演。这期间,他在电视上表演了自己的作品《沧州评书》,深受观众欢迎。

当时,京津几代相声名家纷纷来沧献艺,所以相声在沧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97年,郎向阳调入新华区文化馆工作。

由于工作的原因,郎向阳与相声名家马志明相识。但凡马志明来沧州演出,郎向阳都负责接送。“聊天的时候,马先生发现我‘乐的是地方’,反应也跟得上,就十分喜欢我。”郎向阳说。

之后,郎向阳和马志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看到郎向阳热爱相声,并为了说相声组建了小团队,又观察到郎向阳是一个懂礼节、重情义的青年,马志明遂将他收为义子。

2019年,经马志明引荐,郎向阳拜马志明的徒弟兼搭档、著名相声演员黄族民为师。当时的仪式还是马志明亲自主持的。

马志明是相声界泰斗马三立先生长子,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传统相声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粉不媚的艺术风格。

德艺并重活化创新

在郎向阳心目中,马志明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马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说‘任何事都是有尺子的’。你自己认为你的能耐去掉一半,再打对折,就是别人眼中你的水平。道德水准也可以用这把尺子。这样,你就狂不起来了。”

“‘不服高人有罪’也是马先生常说的。不服高人的罪过有多大呢?比不孝顺父母罪过都大!父母都是望子成龙啊,宁可儿女不在膝前行孝,也盼着儿女出人头地。可一个人如果不服高人,怎么能长得了本事、长得了出息呢!”郎向阳认真地说。

郎向阳说:“相声以令人发笑为主要特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

相声里经常有一些民间传说、俗语谚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通过相声语言这种表达形式,也让人提高了想象力,从中了解人文地理,社会公德,学会做人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传承相声这门艺术,郎向阳于2015年创办了沧州天乐祥曲艺社。2016年,他又创办了沧州天乐祥曲艺学校。郎向阳说:“天乐祥是马志明先生最后酌定的。他希望我们的相声天天带给人们快乐和吉祥!”

“天乐祥”让郎向阳和一群热爱相声的年轻人体会到坚守的不易。但是,他们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天乐祥曲艺社的表演既保留着传统相声的精华,又根据演员的条件和时代需求,将沧州方言、风土人情、沧州文化、流行话题等都融进“活儿”里,甩出“包袱儿”。

郎向阳创作并表演的《沧州评书》《新景旧事》《酒的故事》《家有儿女》《天下第一》《医药漫谈》等百余段相声,排演的《断桥也烦恼》《一船明月过沧州》等相声剧,赢得业内好评和观众喜爱。

郎向阳还经常走进学校,义务传授相声。他为孩子们创作、辅导的相声、快板、故事、情景剧等,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耳濡目染,郎向阳的儿子郎骏尘也自幼酷爱相声,并拜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为师。儿子成长很快,这令郎向阳十分欣慰。

郎向阳有一个梦想,要让本土相声“茁壮成长”,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回到剧场里,喝着香茶、嗑着瓜子,在妙趣横生的相声表演中开怀大笑。

“沧州人尚武,走在大街上看到英姿勃勃的青少年都会两手儿,看到鹤发童颜的老人,一搭手是练家子。”“那沧州有多少拳种呢?”“有太乙拳、太岁拳、太祖长拳,有一宗拳、二元拳、三躺拳……”聆听着郎向阳与搭档尹爱国的《沧州功夫》,一幅侠骨豪情的沧州武术画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

2022-05-19 相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7493.html 1 若言入耳皆是笑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徐 博 摄影报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