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朵花绽放,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播种、浇水、松土、修剪,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与人相交,亦是如此。
人与人从陌生到熟络,需要经受时间的沉淀。一时谈笑容易,一世相伴却难。
一辈子太长,遇见错的人比孤独更可怕。
千万别把“一时”当作“一世”,也别和任何人熟得太快。
1
话别说太满,人别熟太快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朋友?
两人一见面就聊得来,很快便形影不离。然而没过多久,感情就开始变稀薄、变淡漠,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
朋友苏苏刚到新公司时,同事王姐对她很热情,经常带她一起吃饭。偶尔,王姐还亲手做糕点拿给苏苏品尝。一来二回,苏苏心生感激,把王姐当成好友。
可没过多久,苏苏就发现两人熟得太快,成了一种负担。
王姐总是找各种由头,让苏苏帮她完成工作,有时是收集数据,有时是替她值班。苏苏“吃人嘴软”,也不好意思拒绝,只是心里有些委屈。
后来,苏苏渐渐发现,王姐对谁都是自来熟,人家也没拿自己当朋友,而是当软柿子捏。认清真相后,苏苏不再和王姐亲近。
凡事都有个过程,一段关系熟得越快,凉得也越快。循序渐进才能细水长流,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以光速接近你的人,也会以光速离开你。
那些一上来就沸腾的感情,对方要么有求于你,要么别有用心。如果你天真地相信他们,跟他们走得太近,最后受伤的可能是自己。
我们邂逅的每个人,都只是一张抓拍的快照,只能记录这个人的某一瞬间,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只有慢慢了解,才能发现彼此是否合拍。
2
关系再好,也要保持分寸
一段感情从相遇、相知、相熟,需要漫长的过程。然而彼此熟悉之后,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再好的关系,也不该失去分寸,否则很容易将感情消耗殆尽。
曾有个发小,我们一度无话不谈,如今却形同陌路。起初,她隔三差五给我发消息:帮忙投个票呗、朋友圈第一条麻烦点赞哦、拜托转发下这篇文章……
再到后来,我开始写作,她经常问我能不能替她写文章,她要给公司杂志投稿。
感情再好,也抵不过理直气壮的索取。类似小事积少成多,成为这段友情破碎的导火索。
很多人觉得,好朋友就该不分彼此,不用客套,越随便越好。殊不知,关系越好,越要将心比心。
人生如尺,需要有度。有分寸地交往,才相互不累。好的感情,不远不近,不温不火,不疾不徐。
适当留白,不得寸进尺,是作为朋友的基本;以礼待人,不逾越界限,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正如梁实秋所说:“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3
交浅言深,是最大的愚蠢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交最大的灾难?”
有人回答说:“交浅言深,把自己全盘暴露在他人眼中。”
世界上风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和不熟悉的人交心。
连对方的人品都不清楚,就一厢情愿地袒露实情,被背叛的概率很高。
朋友文文就因此吃过大亏,失去晋升机会。
公司竞聘时,文文熬夜梳理项目资料,做了详细的述职报告。有个同事借着吃饭的机会向她请教,文文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告诉对方。
没想到,这个同事竟踩点报名竞聘,展示内容和文文的报告相差无几。文文后悔极了,从此不再冲动性交心,也不随便亮出底牌。
俗话说:“逢人但说三分话,遇事莫抛一片心。”
话说三分,是对自我的保护。不管什么时候,交浅言深都是人生大忌。
蔡康永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女性朋友。
蔡康永主动打招呼:“你先生很好吧?”
他与这位女性朋友不太熟,不知道对方当时正在与丈夫闹离婚。
这位女性朋友觉得蔡康永是在打探消息或揶揄自己,于是主动疏远了他。
蔡康永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好友谈话,必须谈得深才有意思。但这事急不得,等到交情够了,再深入地谈吧。”
对此,蔡康永给出两条建议:
第一,与不熟的人聊天时,对方的财务状况、感情状况乃至身体状况,不要主动提及;
第二,一些谈起来容易产生争执的话题,也要巧妙避过。比如,对方的偶像、宗教信仰等。
成年人的世界,真情可遇不可求;拥有多少情分,就做多少情分的事。
识人心明人性,学会适时闭嘴,才是真正的智慧。
4
千万别和任何人熟得太快
熟得越快,散得越快;慢热的人,情更珍贵。
有时候,慢热是因为害怕被辜负,所以才小心翼翼地试探。
彼此熟得太快,就像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如果怦然心动就闪婚,很可能遇人不淑;如果毫无边界不设防,很可能上当受骗;如果只言片语就交心,很有可能被出卖。
正如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的那样: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有耐心慢慢呵护一段感情,别熟太快,别走太近,别爱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