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沧州晚报》“大运河”版开启的“沧州老俗话”栏目,知识性、趣味性俱全。丝囊、搁灯窑、转夜儿莲、耶拉盖、夜了个黑下……诸多俗语浮现脑海,俗语入心成乡愁,沧州人倍感亲切。
在乡村,至今能听到很多用书面语难以替代的老俗话,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多种含义,譬如“不作相儿”。
不作相儿指容貌不端正或言行缺乏规矩,也有不成器、不成事的意思,多用于长辈批评孩子的语境。
孩子吃饭吧嗒嘴、斜腰拉胯、用棉袄袖子擦鼻涕、做事缺乏恒心、对人不真诚、干活偷懒耍滑……统统会被长辈斥为——不作相儿。
印象最深的是我少年时,有次父母下地干农活,我家是开酱醋坊的,留我在家淋醋。淋缸又高又大,里面有醋醅,母亲浇了满缸的开水,情理如同泡茶。淋缸下部的侧壁有阀门,用高粱瓤子虚塞着,温热的醋浆不急不徐地淋到半埋在地下的大瓦盆里。我的任务是把瓦盆里的醋淘到旁边的醋缸里。
这期间有伙伴来找我玩,我们在院子里和胶泥脱砖模。起初,我还能隔段时间去淘醋,但玩得太投入了,再想起淋醋这档子事,醋浆已经像一条条小溪在地上蜿蜒流淌,满屋子都是高粱醋的醇香……
父亲回来看一眼醋坊就明白了,脱下鞋要抽我,母亲赶紧拉住劝解。父亲余怒未消,喝斥我:“不作相儿,连这点事儿也干不好,长大了吃哪一铺(从事什么职业谋生)?”
不作相儿,不是评价孩子的专用词。我有个同学事业有成,特意在公园附近买了宽敞的房子,把父母从乡村接来颐养天年,照顾有加。同学说即使这样,言行偶有不当,父母依然会“骂”他“不作相儿”。他去看望父母,喝茶时谈到有趣的话题,他笑喷了,咳嗽连连,差点呛着。父母嗔怪他:“不作相儿……”
长辈的一句 “不作相儿”,是对孩子言行失矩,不争气、不上进的批评,也满怀期望,饱含激励,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要勤奋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但是,如果谁家的孩子二十多岁了,依然被乡亲们评价为“不作相儿”,那他找对象都成问题。干啥都不行,人样子还差,谁愿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