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提出要“重视发挥家庭各成员角色的作用”,其出发点就是要求家庭成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履行好自己的家庭职责,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1
母亲不越位: 放下焦虑,理性引导
在家庭中,不少母亲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了不少越位的事,不但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益,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
为子“指道”不“抢道”。作为母亲护犊情深可以理解,但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因为自身的焦虑,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抢跑”“抢道”,致使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这种做法就不值得提倡了。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后,仍有不少母亲因担心自家孩子没有补课而被其他孩子超越,以致私下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母亲没有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绝非一时的输赢所能决定。
不做“总管”做后盾。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包揽和“总管”,无法代替孩子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成长。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遇到烦恼需要倾诉时、遇到挫折需要鼓励时,你能给予他温暖和力量。
不做“你妈”做“妈妈”。母亲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分不清界限,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当孩子对母亲的越位提出抗议时,很多母亲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 “你妈”和“妈妈”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妈妈”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和关爱,而“你妈”则体现的是一种权威和控制,把干预孩子生活当成理所当然。
2
父亲不缺位:重视陪伴,参与成长
把握父亲的角色定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所特有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等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管理、自我认同、身体协调与运动、探究与专注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我曾无意中看到女儿小学四年级时的日记,其中写道:“跟爸爸在一起,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爸爸像大山一样,尤其是爸爸的肩膀,既可以让我依靠,还可以将我托起……”这就是爸爸的作用!
重视父亲的教育力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教育。与母亲相比,父亲往往更注重立规矩,即孩子会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建立规则。二是形成性别意识。在成长过程中,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
发挥父亲的影响力。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价值取向;父亲的男子汉气概,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父亲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源泉;父亲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
3
父母相互补位:发挥优势,互相扶持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一样,各有分工和职责,但相互补位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父亲更喜欢用事实和行动来验证一件事的可行性,看起来更加理性,两者互相配合与补充,则可能发挥“1+1>2”的效果。
及时补位。父母两人只有相互配合,及时补位,保证不出现漏洞和盲区,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相互认可。父母关系融洽,相互给予对方肯定,维护对方的形象和权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益的。父母之间如有什么意见,可以私下沟通,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
方法一致。父母在管教孩子上若没有共识,有意见分歧,将无法给予孩子内心所需要的整合,而只会使情形变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当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或评价出现较大分歧时,孩子将会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
养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在管教儿女的道路上需要父母之间彼此相爱,互相扶持,通力合作。只有母亲不越位、父亲不缺位、父母相互补位,才能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担当、对自己负责的人,这也是孩子走向幸福之路的必然途径。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