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2日
第10版:10

隋炀帝墓遗址公园10月扬州开放:

墓葬规模似普通人家,遗骸仅存两颗牙齿

隋炀帝墓出土的牙齿

江苏扬州

隋炀帝墓出土的鎏金铜铺首

隋炀帝墓出土的萧后凤冠。左为原件,右为还原后复制品

这位赫赫有名却颇受争议的帝王,既有开凿大运河、设立科举制度的创举;也留下了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的千古骂名。

2013年,隋炀帝杨广的真实墓葬在扬州曹庄被发现,此时隋炀帝的遗体仅剩两颗牙齿,而这处墓葬距离此前已公布的墓葬遗址仅有5公里。2022年4月,隋炀帝墓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考古专项。

日前,记者从扬州市文保部门了解到,隋炀帝遗址公园预计10月对外开放,400多件文物将向游客述说隋炀帝的故事。围绕着隋炀帝至少3次改葬的谜团,正在被解密。

在扬州生活14年

曾“带货”扬州炒饭

根据学界文献考证,为近避父皇威仪、皇兄猜忌,远避义军威胁,杨广即位前曾在扬州生活11年,即位后3次下扬州,在扬州生活了14年。

杨广一生充满争议,他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设科举,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中的滥用民力也致民不聊生。《隋书·帝纪·炀帝》《资治通鉴》记载,杨广为巡幸扬州,曾造船“数万艘”,从者数万之巨。大业元年的首次巡幸,龙舟船队从东都洛口起航,50天才发尽。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杨广麾下的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在扬州逼缢杨广,杨广从此长眠扬州。

扬州市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说,杨广年少时就展露出不凡的军政才华,20岁统领51万大军,一举平定偏安江南的南朝陈国,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混乱时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统一。事实上,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虽有滥用民力、奢靡铺张之嫌,但对中国南北的沟通,对中原统治的巩固,对中国经济重心由关中到中原再到南方的转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制虽有天然弊端,但其重视才学不重门第的选官方式,给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对王朝的兴盛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功是功,过是过,隋炀帝被丑化误读,确有欠公道,他其实算是一个勤勉的皇帝。”束家平说。

2019年,扬州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以扬州命名的扬州炒饭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炒饭”。实际上,扬州炒饭的由来,也与隋炀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扬州官方考证,隋炀帝的尚食直长(御膳房总管)谢讽,曾在御宴食谱《食经》中写过扬州炒饭的做法,并将其命名为“越国食碎金饭”,这6个字成了扬州炒饭的“出生证”。据记载,因杨广认为米饭要“伴菜而吃”太麻烦,越国公杨素府上厨子便向御厨建议,用蛋黄炒米饭,在蛋黄进入油锅后,迅速把米饭倒入,让蛋黄裹之,形成“金裹银”的炒饭改良品种。饭菜合一的“碎金饭”让杨广食欲大增,他一路“带货”,将扬州炒饭传至洛阳、开封、杭州等运河沿线各地。

主墓室上方曾建粪坑

两颗牙齿成关键物证

隋炀帝的真实陵寝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除了文献记载的几个地名外,人们无从得知。

2012年12月19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跟踪、调查某房地产建设工地时,发现了一些古代青砖,文物部门立即通知停工、保护现场。束家平介绍,墓葬位于唐代扬州城子城西侧,距子城西南角约1.8公里。扬州考古人员曾在1984年冬天在该地东南处清理一座唐代中期的砖室墓。“墓葬东南蜀冈西峰生态公园建有纪念性建筑‘玉钩亭’,相传此地为隋炀帝妃子所葬之地。”束家平说。

“我们发现时,墓葬已经破坏得有些严重。当时村民们还曾把房子盖在墓穴上面,也对墓穴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束家平介绍,墓葬构造简单,只有两间墓室,左右各有一个耳室,加上甬道和墓道组成整个墓室。这样的规模,只是一个普通人家墓葬的标准。后经考证,20世纪80年代,当地居民曾在隋炀帝墓附近盖过房子,当时挖的一个粪坑就位于主墓室中心的上方,粪坑底部距离墓室仅半米。

2013年4月,时任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束家平,带领考古队员们打开了墓穴。1号墓墓志上呈现出“隨故煬帝墓誌”的字迹。束家平和考古队员们看到,墓志为石灰岩材质,因为年底久远,很多字迹已经无法辨认,值得庆幸的是最重要的信息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当时,墓志上可辨识的文字共有52字,其中“故煬帝墓誌”“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一日帝崩於扬州江都县”“扵流珠堂其年八月”等文字,为判定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提供了关键证据。

除了墓志,考古队员们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两颗牙齿,通过体质人类学的鉴定,他们属于同一个体。从磨耗的程度看可以确定牙齿主人的年龄在50岁左右。这与史书记载的隋炀帝死亡年龄是一致的。“将1号墓确定为隋炀帝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证,就是十三环蹀躞带。古代有明确的规制,金镶玉的结合,加上13环帝王专用的规制,也是确定帝王身份的一个重要证据。”束家平说,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

为何墓葬中只有牙齿,其他骸骨又去了哪里?束家平表示,之所以没有发现骨殖,是因为墓葬埋藏了一千余年,尸骨会自然腐烂,加上江南土壤酸性较强,会加速尸骨的腐蚀速度。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墓在扬州有至少3次改葬。《隋书·帝纪四》记载,萧后令宫人撤床篑为棺,以埋之。起初被埋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不久后,隋炀帝被改葬。《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元年八月(公元618年),隋炀帝旧部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工台下。而《新唐书》也提到,大唐统一后,唐高祖李渊曾两次将隋炀帝墓改葬。因敬佩萧后的为人,萧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曾派人将萧后遗体和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运至江都与隋炀帝杨广合葬,直至被发现。

萧后身高仅1.5米

凤冠中填充有棉花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掘,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称号。在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除确定1号墓为隋炀帝外,也确定了2号墓为萧后墓葬。由于规模远远低于皇帝规制,因此,隋炀帝的墓葬只能被称为“墓”,而不能被称之为“陵”。

不过即便是这样,考古队员们也发现了诸多惊喜。“二号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虽然没有文字信息,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和陪葬品,判定墓主人是隋炀帝的萧后。”束家平说。

截至目前,隋炀帝与萧后墓共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在萧后的陪葬品中,还包括玉器白玉璋1件;以及铜制的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其中,成套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最引人注目的是萧后的冠饰。据官方消息,萧后冠饰的制作工艺包括锤揲、掐丝、镶嵌、珠化、鎏金、抛光等。还包括大小铜钗12件、额托1个、博鬓2个、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残片,饰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种造型。令人惊喜的是,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镜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即是棉花。图像清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一致,这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极为罕见,萧后冠饰内棉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此外,在隋炀帝墓中还发现了兽面直径为26厘米的鎏金铜铺首。鎏金铜铺首为雄狮造型,双目圆睁,通体鎏金,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30多件骑马俑更呈现出隋炀帝率兵征战的场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布排、生活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公园

预计10月开放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扬州市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及景观塑造项目入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专项,并获6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记者从扬州文保部门了解到,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及景观塑造项目占地10.74公顷,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扬州市集遗址保护、考古科研、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又一标志性文旅地标。

目前,隋炀帝考古遗址公园的外部装饰装修大部分完工,其灵感来源于萧后的皇冠。建成后,主体为地上一层,总建筑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建筑总高度近16米,后期将用作隋炀帝墓的文物展示,还将通过灯光秀演出等展示隋炀帝的人物故事。

据了解,隋炀帝考古遗址公园预计今年10月将对外开放,有关更多隋炀帝的秘密,也将一一被揭开。

据上游新闻

2022-05-12 隋炀帝墓遗址公园10月扬州开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6894.html 1 墓葬规模似普通人家,遗骸仅存两颗牙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