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据5月7日《沧州晚报》4版)
作为一名家长,我为劳动课成为义务教育独立课程叫好。
实话实说,现在大多数孩子很少从事洗衣、做饭等家庭劳动,更别说种菜、修家电等技术活了。就我自身的体验,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学校会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作业,但这些作业往往是交一张孩子做家务的照片了事。至于孩子学没学会家务活,并不在学校考核的范围。
当然,孩子不做家务,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没有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焦虑的社会氛围下,越来越重的文化课程,挤占了孩子的业余时间,让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业上。
其实家长们都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在物质丰富条件下成长的孩子,没有关于“匮乏”的体验和观念,就算让他天天背“锄禾日当午”,他也很难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我们小时候,在农田里跟父母一起劳作后,回到教室再读《锄禾》,马上就能理解诗句的涵义,从心底明白一定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劳动的意义从来都熠熠生辉。教育部把劳动课独立出来,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理念的纠偏。
劳动课重回义务教育课堂,是应该的,也有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好。如今,“双减”已落地,为劳动课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上,校方要抓紧配齐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让劳动课有场地、有教师。缺少教学设施和教师,学生上劳动课只限于在书本上学,而不能实际操作,这样的劳动课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让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