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8日
第14版:14

安静,是最难得的气质

甘蓝蓝

清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春天出游,途中遇到一场急雨,人们都匆匆忙忙地挤到亭子里躲雨。只有一位穿着简朴的妇人,年三十左右,一个人在亭子的檐下找了一角站下。

别人都在抖落身上的雨水,她却任其自然。毕竟自己站在檐下,抖也没用。

雨停了,人们一时间都散开来,继续游玩。这个妇人却走进亭子里,又站了一会儿。

果然,雨又下起来了,人们重新挤在亭子里,妇人见进来的人湿了衣服,还帮他们抖落雨水。

李渔分析:她不往亭里挤,是因为她知道亭内已经没有空地;她不抖衣裳,是因为抖也无用;她虽然猜中还会有雨,却没有骄傲的神情,而是不慌不忙地帮助淋雨的人。

她的美,在于气定神闲的静气,这让一群二八妙龄、珠光宝气的女子皆出其下,大失光华。

安静地思考,专注要做的事

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而安静,在凡事讲究效率的今天,正是最难修炼的气质。

我们常常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一个人焦躁不安的样子,心不静的人就是这样,遇事容易冲动急躁,最后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曾经遇到一个同事,工作能力很强,就是脾气不太好。

别人一催,他就很暴躁,甚至做都不想做了。跟别人沟通工作时,对方哪里没听懂,他也懒得解释。客户交代任务,他听了一半就以为了解对方要什么,就不再认真听了。

结果有一次,忽略了客户最后提出的一个限制条件,导致最后项目失败,他也很快离职了。

上司惋惜地说:“人很聪明,要是再有点耐心,就不得了。可是没有耐心,再聪明也没有用。”

心静了,才能安静思考、认清自己,才能更好专注自己要做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遇到瓶颈时,着急往往是没有用的,静下心来调整自己,才能摆脱那些困境。

在喧闹的凡尘找一处静谧

朱自清先生从小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中成长,所以一直都喜爱安静、独处,即便身处人群中,也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

有人回忆说:“每逢开会,先生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穿布鞋的朱先生来去无声,他的心,是平静的。”

他在《荷塘月色》里写过一句话:“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刻。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

安静的人,摒弃了日复一日的枯燥与贫乏,只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他们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相处。

面对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

这时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白落梅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静下来,保持专注和接纳

牧灯禅师曾说:爱自己,首要便是好好地打理内心这个家。

如果你从未仔细看过它、清理过它,任由它累积着过去所有的悲伤,对他人甚至自己的不满,对过去的纠结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如果你的内心埋藏了一堆你不能释怀的东西,你能想象这个内心家园是什么样子吗?

可是,它就是你现在的样子,我们每个人现在的样子。

你只有把陈旧的、过去的自己放下,把荣耀和伤痛统统放下,才能迎来一次新生。

你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如此,每天充满了忙碌、压力、计划,稍有不顺心就忍不住发脾气?

是不是总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是不是一旦停止了忙碌,就陷入了空虚,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如果要停止这个恶性循环,就要脱离喧嚣忙乱生活的困境,保持对当下的专注和接纳。

每天有一段安静的时间,静静呆着,静静思考,静静观察自己的思考。

2022-04-28 甘蓝蓝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5722.html 1 安静,是最难得的气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