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8日
第12版:12

历经风雨的老石器

■徐孟茹

⬆锥形石杵

⬅圆形平底石杵

⬇方形平底石杵

连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极富盛名的运河商埠重镇,历史印记随处可见。

以形态各异的石器为例,经过了若干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器物上面精美的雕刻图案已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积淀,饱含着岁月的沧桑——

牌坊石

古代有立坊表的传统,通常是为了纪念本地显宦、科甲名人和道德模范而立。

旧时,古镇有一传统的民俗,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据说这一天是雷公的生日,早年靠天吃饭的先民们,为了大地的丰收只得祈福于上天,故而建雷公神庙祭祀),是赶庙会的日子(旧时连镇庙会较多,雷公神的庙会规模较大)。到了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或挑担或推车,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庙会上,人们还可以品尝到古镇的各种美食。不过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乃是镇北娱乐场——也就是这两方牌坊石底座所矗立的地方。如今在八街新村村北一带,往东是通往东光县城的官道,西靠大运河,此处为当地邑人的最爱,世代相传此地为跑马场。

连镇晋商石碑(残)记载,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连镇的晋商大贾捐资置地在镇北修建大型庙宇,“鸠工庀材,又修香亭三间,南北配庭六间,舞楼一座,茶棚三间,栋宇墙桓无不整齐,煌煌乎一镇之巨观焉”。

香亭就是设有香炉的彩亭,用于赛会。

据考证,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修建这一大片游乐场地的晋商大贾们而立的牌坊,应该是当年“跑马场”众多建筑群里一座牌坊的底座。

门枕石

门枕石俗称门墩、门座、门台、镇门石等,用于传统民居或是城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

一百六十多年前,连镇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清军的双重蹂躏,“村留完舍少,磷聚费营多”是当年的真实写照。作为战争的遗存,古镇至解放前后曾有过多道城门,都设在官道上。

北城门设在现在的九街村,在抗战时期由日军在原太平军旧城门的基础上翻修而成,是通往东光县城的最重要关口。城墙高大,足有三米多高,门外有深三米多的鸿沟,城门之上有伪军把守,时常有口令声传出,日军则躲在堡垒里坐镇指挥。八路军和游击队经常利用夜色作掩护袭扰敌伪,日伪躲在城门里,不敢轻易出城门。

右图中这一对门枕石,矗立在原北城门旧址处。

柱础石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能起到落地屋柱不受潮湿腐烂的作用。

2017年7月,笔者在连镇六街村考察旧物时,偶然在街边一隅,发现了一方旧残石碑。出于职业的敏感,仔细辨认考证后得出结论,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晋商捐款的一方旧石碑。

经进一步考证,这方石碑是乾隆八年晋商来到连镇后,设馆(晋商会馆)建庙(关帝庙)时晋商捐银明细之石碑。此碑(残)宽1.1米,厚20厘米,复原后的高度大约在两米以上(现存只有一米左右)。正面所记内容由右及左依次为:三晋会馆,乾隆八年四月,馆以示……关帝之圣颜云云;石碑下首镌刻着众多商号捐银之明细。其中捐银最多的是“永盛号”,捐银六十两。其余十三家商号各捐了二十两。捐银数目较少的商号因碑身的破损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根据这方石碑的线索,笔者又展开了进一步的考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连景路口南侧(大约距大运河畔一百米)找到了原晋商会馆的旧址。当年豪华气派的晋商会馆已无迹可寻,周边全是民房,幸运的是,在原晋商会馆的旧址附近,找到了四块大石头——柱础石(右图)。它们静静躺卧在角落里,经过了近三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变得面目全非,残缺不全。

依稀高阙重楼门,犹记当年山西人。睹物思人,不免让人唏嘘。

石杵

石杵子,夯实填土的工具。

形态各异的旧石杵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锥形石杵 这类石器大多用于夯实较为松软且较深的土质,一般作为养护小型沟渠的工具,也是夯筑墙体的首选工具。

方形平底石杵 这类石器用于打坯垒墙盖房。过去的农村,农户大多不富裕,有的穷苦人家连垒地基的砖坯都买不起,只能用地里的黄土打坯垒墙。打土坯的工具是一副长方体硬木模子(大多用榆木、槐木等硬木做成)、一顶平底石头杵子。模子里面装入和好的湿土,先用锥形石杵夯实土层,再用方形平底石杵夯平成坯。

圆形平底石杵 旧时的农村,贫困人家修筑房屋时,就只能用黄土打墙。连镇东部地区,那里的土质有黏性,更适宜夯筑墙体。

旧时的版筑墙,是土墙的一种,一般按墙身位置放置模板,内倒湿土,分批夯打而成。

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人们摸索出来了用牲畜的粪便混入黄土之中,使之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绿苔,用作抵御雨水冲刷、保护墙体的办法。具体的做法是:将牲畜的粪便提前一两年施于某一块黏性土质的庄稼地里,使其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待到修建房子时,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2022-04-28 ■徐孟茹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5711.html 1 历经风雨的老石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