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5日
第09版:09

与招生“脱钩”,还竞赛本来面目

本报评论员 郑广辉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据4月11日《沧州晚报》2版)

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积极有益的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兴趣、激发潜能、提高素质、愉悦身心。但是,社会上各种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奖项五花八门,很多竞赛含金量不高,有的只要交报名费就能收获大大小小的称号、证书。而且,竞赛成绩和升学一旦挂钩,更会让竞赛变味,使竞赛异化为一些人攫取利益的工具。

过去,竞赛成绩、获奖证书被许多家长当作孩子择校的“终南捷径”。在利益的驱动下,竞赛已经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摇钱树”,冠以各种名头的“野鸡”竞赛、“山寨”竞赛与培训机构大行其道,乱象丛生。主办方“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是为“打造孩子的未来”,实则是将竞赛当成赚钱的工具,催生出主办方、培训机构相互“勾结”的利益链。

这样变味的竞赛活动,攫取家长的血汗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只有切断竞赛成绩与招生的联系,才能斩断竞赛活动的利益链条,让竞赛活动回归本源,起到激发孩子创造力的作用。

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竞赛活动出现了造假、代劳等漏洞。一些家长“大显神通”,弄虚作假;一些主办方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甚至参与其中。因此,竞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也是为了堵住造假、代劳等竞赛漏洞,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最重要的是,竞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更是国家政策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要求“不掐尖”,不对学生进行考试选拔。竞赛成绩与入学招生挂钩违背了国家政策,必须禁止。

应该说,经过国家的治理和政策的不断出台,近年来竞赛活动正在恢复正常的功能,各种学科类竞赛也在降温,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下得到了规范。但要彻底解决竞赛活动产生的弊端,不仅要令行禁止,更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办学差距,让家门口的学校教学水平让人满意,这样才能消除家长的焦虑心理。

2022-04-25 本报评论员 郑广辉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5390.html 1 与招生“脱钩”,还竞赛本来面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