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重的黑眼圈,蜡黄如死灰般的面色……站在记者面前,36岁的北京居民陈露看起来很疲惫,整体形象比实际年龄超出不少。两年前,她从网上购买服用一款减肥药,两个星期瘦了15斤,可身体却发生了各种不良反应;停药后体重暴增45斤,至今仍不时感到头疼和心悸,还大量脱发。她把减肥药拿去检测,发现里面含有西布曲明(违禁成分)。
近年来,“瘦”成为不少爱美人士追求的重要指标,很多人像陈露一样,被“网红”减肥药品、食品所吸引,从此卷入“减肥药”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一些人体重没有减下来,身体却被搞垮了。
虚假广告充斥网络
商家逐利不择手段
“喝××减肥茶,1个月瘦了16斤,3个月了都没有任何反弹”“韩国处方减肥药,直邮回国,有图有视频,不节食不拉肚子,无副作用轻松减肥”……在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减肥药品、食品的广告,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告文案配上完美的“S”形身材曲线图片,让众多爱美人士心动。
来自河南的李女士就是看到了类似的宣传——“中医院研发,早晚各一片,躺着都掉秤!”而怦然心动,购买了一款“网红”减肥压片糖果。但服用后李女士出现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头疼、失眠等不良反应。感到被欺骗的李女士将自己的经历写在评论区中,希望能让更多爱美人士“避雷”。
据深入接触减肥药行业多年的视频博主周妍君介绍,减肥药网络营销有着固定的模式,其背后的利益集团针对产品进行包装,如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减肥成功逆袭的经历,吸引网友关注,再引流卖产品;在时下比较新潮的减肥方法中植入自己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有的还请网红博主、明星等进行代言宣传。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张君被忽悠买了一款号称泰国减肥糖的产品,服用后,起初疯狂想喝水、上厕所,后来整天不想吃饭,也感觉不到饿,还伴有贫血的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只要低头再抬起来,都会觉得头晕眼花。”吓得她赶紧停止了服用。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亚东办理过多起涉减肥药品、食品纠纷,还于今年年初代理了一起因售卖违规减肥药而涉嫌犯罪的案件。他认为,这个市场之所以混乱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需求背后不正确的社会导向和价值观;购买者认为吃减肥药见效快、不用辛苦锻炼,又缺乏专业判断,认为减肥药特别是减肥食品没有危害;商家的逐利性,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无数商家闻风而动,一些商家不择手段进行营销,导致恶性循环。
成本50元卖几百元
什么都往胶囊里塞
采访中,张君、李女士等多位受访者也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自己购买的减肥药品、食品中到底有什么?
周妍君说,市场上的减肥药品、食品可分为食欲抑制类、激素类、双胍降血糖类、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利尿剂、泻药、食物提取、食物代餐等,依靠的减肥原理是减少身体热量的摄入和提高身体的代谢,以达到消耗大于摄入的目的。
“为了快速实现这个目的,一些减肥药中添加了如西布曲明、麻黄碱等违禁成分,长期服用极易出现心悸失眠、肠胃不良反应、肝肾受损、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周妍君告诉记者。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西布曲明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虽有一定减肥功效,但可能会有高血压、心率加快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致人死亡。我国早在2010年就已经宣布国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但目前仍有一些不良商家在减肥药品、食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
周妍君说,减肥药的利润相当高,有时候市面上卖几百元一盒的减肥药,实际成本不到50元。她回忆说,2019年前后,她开始直接与减肥药的厂家接触,“厂家会直接告诉我每种减肥药里的成分含量是多少,比如一半是药一半是淀粉;那时候,减肥药基本上有效成分还是西布曲明”。
有一次,厂家直接拿出一桶七八十斤的减肥药粉末原料,售价六七千元。只要购买者有模具,或花两万元购买一整套模具,就可以自己回去制作减肥药,“我还记得当时厂家问我想把减肥药做成什么类型,果冻、跳跳糖、胶囊等类型应有尽有。尤其是胶囊,制作成本最低,什么都可以往胶囊里塞”。
瘦身祛痘
犹如万能神药
记者以需要减肥,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接触了一位名叫“小银”的微商。小银给记者推荐了一款据称是来自韩国的“特效处方药”,反复强调这款处方药的“多效性”:不仅有温和版、加强版瘦身,还能祛痘、美白,犹如“万能神药”。
然而,有多位网友向记者反馈:身边有同事服用该药后,因为没有按照它的要求大量喝水,上班期间晕倒,被送去医院急救;连续吃这款减肥药,在生活作息完全没变的情况下,体检的多项指标都出现了异常。
记者联系了在韩留学的王女士,了解这款韩国“特效处方药”的基本情况。她告诉记者,这款减肥药的有效成分是盐酸芬氟拉明、盐酸氟西汀、氢氧化镁、无水咖啡因和麻黄碱等。这几款药物在平时的医学实践中分别用于精神治疗等,比如盐酸氟西汀常用于抗抑郁症治疗,氢氧化镁是泻药,而麻黄碱常用于哮喘症的治疗,是一种拟肾上腺素药,被列为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
违法成本低
维权难度高
减肥药品、食品乱象由来已久,为何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其根源在于消费者需求迫切、违法成本低、维权难度高。“售卖者被发现之后,通常面临的是罚款和较轻的刑事责任,与售卖产品的暴利相比惩罚力度不足。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举证也是个大难题。”
他还提到,为了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商家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企业”甚至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专项研究添加物;有的公开展示的产品是合格品,但实际卖给消费者的却是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这都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