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步云
(上接2月25日5版)
革故鼎新的封疆大吏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在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指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
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有“学校、地理、赋税、武备、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有“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他认为这些新学确有实用之效,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
但是,引进“西学”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界限,就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即不能触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
“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张之洞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未完待续)
(作者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