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第12版:12

彼泊头非此泊头,李纲诗句写惠州

■江浩

宋朝官员李纲所做《乘月泛泊头二首》被收入《泊头地域历史文化·泊头与运河》的章节中,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宋代李纲靖康元年(1126年)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当时泊头属于河北东路,李纲曾住在泊头,作诗《乘月泛泊头二首》。”

诗文中写道:“来时风雨作新凉,归去还来皎月光。多谢山林巧留意,未窮仙赏意茫茫。织云四卷列星稀,重露如珠湿客衣。竟日罗浮何所得,满盘空载月明归。”此外,《泊头历史人物》《泊头历代诗文》等书籍中亦有类似的叙述。李纲真的曾经泛舟泊头运河之上,在此观星望月,并写下传世之作吗?笔者查阅了资料,并参照李纲生平,发现——

一、靖康元年

与金兵作战的李纲在哪里

要明白李纲诗句写的哪里,先要搞清楚——靖康元年,李纲在哪里与金兵作战?

下面是《续资治通鉴》和李纲《靖康传信录》关于这段时间的李纲行踪。

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宋金联盟灭辽之后,金兵背信弃义,南下攻宋。面对金人大军,宋徽宗赵佶仓皇禅位于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

1126年,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正月初二,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金兵攻占汤阴,兵锋所指,宋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又兼亲征行营使。

李纲临危受命,募敢死士二千人,与攻城金兵苦战。与此同时,朝廷准备求和,金人除提出索取大量财物外,还要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正月廿一,种师道、姚平仲率领宋朝最能打的西兵赶到开封勤王,种师道被任命为宣抚使。

二月初一,李纲与姚平仲配合与金兵作战失利,朝廷为讨好金人,免去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太学生陈东等聚众上书请愿,李纲又复了右丞职务。这时,完颜宗望得到了割让三镇的诏书,没等到收齐赔款就撤兵了(注意:东京保卫战并未全面胜利,金兵是因宋室君臣答应了割地赔款的条件而退兵)。十六日,李纲又被委以号称“枢相”、相当于国防部长的知枢密院事重任。

宋朝这边,“自金兵退,上下恬然,置边事于不问。纲独以为忧”,屡屡与宰相们发生争执。六月初三,宋钦宗下旨“以知枢密院事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援太原”。因缺兵缺钱,李纲要求缓些日子,做做准备,却被批为迁延拒命。

无可奈何之下,六月二十六,李纲开始出兵,先是在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练了十几天兵,然后进驻怀州(今河南沁阳)造战车,朝廷不但不同意补充兵员,反而频频催促。李纲只好带各路兵马支援太原。可是将领们都直接联系朝廷,李纲这个宣抚使徒有其名,谁都不听他的,结果各路援军先后被金兵击败,山西南部军民纷纷南逃,“州县皆空”。

八月初三,“复以种师道为两河宣抚使”,李纲的河东、河北宣抚使当了整整两个月。这两个月里,李纲始终处于河南西北部到山西东南部的抗金前线,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更没有那个闲情逸致,跑到远离战场千里之外的、河北东南部的泊头泛舟赏月。

况且,河北泊头一带那个时候也不处于宋金战场。

五代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宋辽澶渊之盟又把河北这一段边界划在了现在的易县到天津一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宋人干脆挖了多条运河,把白洋淀、文安洼、团泊洼等诸多坑塘洼淀串在一起,形成了水面与沼泽湿地交错的新型防线。《水浒传》里的沧州大军草料场就是宋军的后勤基地之一。

金兵南下,西路走山西,东路则是沿太行山东麓、今京广铁路一线,就是为了避开冀中平原这片不利于骑兵驱驰的地方。李纲作为抗金前敌指挥官,当然更不可能来战场之外的泊头吟诗。

二、李纲从来没到过河北

那么,其它时期的李纲来过河北泊头吗?

据《梁溪先生文集》附录李纲年谱和《宋史·李纲传》载,李纲是福建人,从祖父那一代起住在无锡。李纲22岁补国学监生,25岁那年,他父亲任宗正少卿,李纲补了个将仕郎虚衔,26岁实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参军,直到政和二年30岁中进士,又在镇江当了几年教授,33岁才进京当上员外郎,37岁上书提意见被贬为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就是沙县小吃那个沙县。一年后复职,又因父亲去世,按封建社会惯例丁忧回无锡守丧。42岁服满任秀州(今浙江嘉兴)知州。

李纲43岁时,返回东京任太常少卿。正赶上金兵南下,宋徽宗一开始让太子当开封牧,是李纲建议内禅,赵桓才名正言顺当上皇帝。接下来就是上文说到的那一段了。

由上可知,李纲在靖康抗战前显然没到过河北地方。那后来呢?

李纲八月被撤了两河宣抚使后,九月就被贬去知扬州,又先后贬到江西建昌军和湖南长沙。第二年,也就是建炎元年四月再被起用,风尘仆仆赶到京城,在相位75天,八月十八日又贬去提举杭州洞霄宫闲置。

这次贬官还是一通折腾。镇江、鄂州(武昌)、澧州(湖南澧县)……直到打发到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市)安置。刚到海南就接到朝廷旨意,大体意思是:你回去吧,随便哪儿住都行。

49岁那年,李纲才重新提举杭州洞霄宫,随后几年,他到过福建,当过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一直在南方活动,直到他58岁死去。李纲一生未曾踏足河北地区。

三、李纲泊头诗写在广东惠州

李纲的诗究竟写的哪儿呢?

李纲被贬海南,刚登陆三天就被放还,“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九日,李纲在龙化道中得家书知其家人已过浙江,如剑川,且又听闻江西群盗啸聚,于是决定由广州经循州、惠州、潮阳,转道闽中而归。”(伍联群《论南宋李纲人琼州之行驿诗》)

从《梁溪先生文集》我们可以一窥李纲归途之端倪。《梁溪集》各卷所载诗稿大体都按时间段排序。其有“泊头”字样者,见于卷之二十六。 在该卷目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首诗排在一起:《罗浮山宝积延祥寺古风》《冲虚观》《乘月泛小舟归泊头》《惠州访东坡旧隐》……

在正文中,《罗浮山宝积延祥寺古风》诗的全题是《舣舟泊头镇风雨中乘小舟行十余里遵陆遊罗浮山宝积延祥寺》,全诗五言32句,诗中“弭棹泊头渚,遂作罗浮游”一联,正为题目里“舣舟泊头镇”“遵陆遊罗浮山”做了注脚。

而其《乘月泛小舟归泊头二首》则与《泊头历代诗文》诸书所载基本相同。唯其第一首略有出入,即第三句“多谢山灵巧留意”《梁溪集》中作“多谢山林巧留意”。

前后两首均有“泊头”“罗浮”,与其中间一首《冲虚观》所涉地名与均多有关联,如《惠州府志》卷三《山川》里说:“游山者……登山初至延祥寺……循延祥而东七里余抵冲虚观”“……又西南曰泊头其北为小罗浮冈……自泊头至于白云山,三百里而遥,罗浮之西麓也。”

我之所以点出一首《惠州访东坡旧隐》的诗题,是因为苏东坡有一篇与李纲诗题接近的文章《题罗浮》,这篇文章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东坡志林》《文章辨体彚选》等书中里都可以找到。

这里只摘录开头一点:“绍圣元年九月二十七日,东坡公迁于惠州,舣舟泊头镇。明晨,肩舆十五里,至罗浮山,入延祥宝积寺……至冲虚观”,这里的描述不止从泊头镇上罗浮山、先后到延祥宝积寺、冲虚观的顺序相同,而且都有“舣舟泊头镇”的相同字样。“舣舟”者,停舟靠岸也。

苏、李二公相隔半个世纪,都在被贬途中,都在泊头镇这个地方停舟登山,都有同样的感慨,所以,李纲这次过惠州提到苏东坡的诗有十几首之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苏、李先后“舣舟”的这个泊头镇,位于现在的惠州市所属的博罗县园洲镇义合村。2015年后中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各大网站及《南方都市报》都有过考古挖掘泊头镇的报道。该村所傍沙河,古代叫槎溪,泊头镇也叫槎溪镇,早在北宋以前已形成圩市。

2018年8月12日《惠州日报》刊登的《苏东坡寓惠谜团揭秘》一文提到说:“民国版《博罗县志》载:泊头圩距山(罗浮山)十五里,即宋泊头镇。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至者皆泊此。旧有圆照堂,山僧居之以主游客,亦名下院。”这就说明:在宋代,泊头镇是一个较大的圩镇,来往的人比较多,尤其是从水路来游览罗浮山的,多是到这里上岸。圆照堂除了是一个寺庙外,还具有导游性质的服务功能,这大概也是游客多从泊头镇上罗浮山的主要原因了。

“自宋至明游罗浮者多道此”,从李纲的这组诗看,他也正是走的这条路。同样写惠州泊头镇的诗,还有同为白玉蟾所做的《泊头场刘家壁》,还有早于李纲贬到惠州来的北宋诗人唐庚写的《次泊头》,还有明末清初的广东和尚释今无那两首《从泊头登岸入山喜尹澜柱铨部拿舟而来次韵二章》……

所以,笔者认为,《乘月泛泊头二首》是李纲在惠州泊头所写,不能作为李纲到过我们河北泊头的证据。至于《泊头历代诗文》书里这首诗的注解把“罗浮”解作“咏梅”,也是因为不清楚此诗是游罗浮山、描写罗浮山。李纲一生中是否来过我们河北泊头,希望有心人能从近千年来的浩瀚典籍中发现更新的证据,以充实泊头文化。

2022-04-14 ■江浩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4446.html 1 彼泊头非此泊头,李纲诗句写惠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