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付款!”
“请出示健康码!”
“您扫码预约了吗?”
……
近年来,二维码这种“黑白小方块”已成为通向智能时代的一把“钥匙”,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在“智能时代”遭遇的却是冰火两重天:会用的,可以通过二维码满足衣食住行一切需求;不会用或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中尤其是外出时感到处处受限。
学扫码咋那么难
“不就是扫码吗?我就不信学不会。”为了乘车去看住在农村的姐姐,家住我市市区69岁的吴志国开始让儿子教他使用智能手机。
儿子的手在手机上划拉划拉,二维码就出来了。吴志国根本没看清,他让儿子慢点,再慢点。
好不容易看清了步骤,吴志国自己一操作,又不会了。
儿子教了几遍,吴志国总是忘步骤。儿子就对他说:“别学了,您要是想去哪儿,我有时间开车带您去。”见儿子没耐心教,吴志国就让读小学的孙子教他,然后把具体步骤一点点写下来。
终于学会使用手机上的扫码功能了,吴志国高兴地给姐姐打电话,说要去看她。
乘市内公交车的话,吴志国刷老年卡就行,但他想试试自己的“学习成果”,就想扫码上车。没想到,一见停到眼前的公交车,他一紧张就忘了怎么扫码了。他越着急,程序就越打不开。还是公交车司机帮忙,吴志国才把健康码扫出来。
造成矛盾的二维码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一部智能手机,难住了许多老年人。
“闺女,能给现金吗?收钱的二维码是孩子的,省得他取出来再给我。”
“我得看看你是不是真付钱了。二维码在孩子的手机上,我不知道你给了钱没有。”
……
一些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小摊上买菜的时候,经常会有卖菜的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市民王金祥在我市运河区居住。他平时闲不住,就种了一些菜,自己吃不完就会拿到附近的集上去卖。只因他没有收款二维码,很多没带现金的顾客没法买他的菜。后来,儿子给他打印了一张收款二维码,可王金祥根本不知道自己卖了多少钱,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后来,王金祥的闺女知道哥哥没有及时把老人卖菜的钱取出来,就念叨了几句。结果,两个孩子还因为这事闹起了矛盾。
看孩子脸色的父母
不会发红包、不会用手机预约、不会移动支付、找不到手机里的“手电筒”……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却格外困难。
有老人感叹:“现在不愁吃穿,竟然愁怎么用智能手机了。”
沧州市区居民陈振国患有多种慢性病。70岁的他为了学会网络预约挂号,可没少和儿女生气。
孩子们教一遍,他学不会;再教一遍,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会儿又忘了。再问,人家干脆说有事,不教了。
“知道孩子们忙,不愿意耽搁他们的时间。”陈振国说,“我自己身体还好,自己去医院看医生、拿药都没有问题。只要学会了网上预约、线下扫码,我就不需要人陪。没想到,一个智能手机就把我难住了。”
张玉华是我市的一名保洁人员,工作之余,喜欢刷抖音打发时间。
“我经常看别人拍的视频,感觉挺有意思,但不知道怎么操作。”张玉华说。为了学习发抖音,她缠着女儿学了好几次,可是刚学会一会儿就又忘了。简单的步骤每天重复很多次,女儿慢慢有些不耐烦,张玉华见状,只好放弃了。
“像‘集美’‘凡尔赛’之类的词儿,我经常刷到,但也不懂这些是啥意思。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舞台,我们快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张玉华说。
遇到类似难题的不止张玉华一个。
81岁高龄的我市市民张先生为了和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视频聊天,舍弃了用了多年的老年机,开始用智能手机。
“平时,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微信,但我视力不太好,没办法打字,只能发语音。智能手机的其他功能,只能等孩子们下班以后教我用。有时候,他们下班也挺晚的,我不好意思一直麻烦孩子们。有时候,孩子们教了好几遍,我还是记不住,感觉自己成了个累赘。”老人说。
多些便利给老人
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为了和孩子拉近距离,有很多老人在努力学习,尽力适应。因为他们年纪大,记忆力也不好,再加上花眼看屏幕困难,所以使用智能手机很费劲。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在走访车站、医院、银行、商场和超市等过程中看到,各方在大力推进网络预约、扫码验证等各种智能化功能的同时,没有忘记为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例如,老年人乘公交车,可以用刷老年卡、提供身份信息等方法代替扫码乘车。沧州市老年大学和一些街道办事处专门为老人设立了智能手机学习班。
80岁的赵华堂一直爱好摄影,但他不会把照片通过电脑或手机发送出去。给谁送照片,他都要乘公交车专门给人家送去。“我每天都争取向年轻人学习新技能,可是因身体上的原因,实在学不好。”赵华堂说,“希望孩子教父母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多些耐心,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