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媒报道,4月1日起,俄罗斯将立法要求对俄“不友好”国家以卢布支付天然气款,否则可能“无气可用”。
俄总统普京发出的“最后通牒”已经到期。然而,七国集团(G7)已拒绝俄方要求。
面对俄罗斯的“杀手锏”,一些对俄能源高度依赖的欧洲国家该怎么办?世界能源市场,会激烈震荡吗?
俄方“通牒”到期了
俄军进入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已有一个多月。西方通过大规模制裁,对俄发起了一场所谓的“货币战争”,剥夺了俄使用国际结算系统的权利,禁止其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交易,并冻结约3000亿美元俄央行外汇储备。
形势危急,俄方不得不打响“卢布保卫战”,启动资本管制,以限制从外币账户提取资金等举措稳定本币汇率,减轻制裁“杀伤力”。
近日,俄方再出一招,克里姆林宫新闻处表示,普京要求政府、俄央行、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于3月31日前提交向“不友好国家”供气改用卢布结算的报告。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警告:俄罗斯可不打算“做慈善”,对欧洲免费供气。很简单,只收卢布,不给钱,没有气。
原本,还有德国默克尔政府任内不顾美国阻挠,历经多年好不容易修成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等待启用。但俄军入乌以来,朔尔茨政府已宣布冻结该项目审批。
目前,欧盟40%以上的天然气靠俄供应,2021年,俄对欧实际输气量约1550亿立方米。
欧洲铁了心了
3月30日,普京与德国总理朔尔茨通电话。普京表示,俄自4月1日起以卢布作为天然气供应的支付货币。欧洲合同方可像往常一样用欧元支付,将资金转给俄天然气工业银行,由该银行换成卢布。
按分析,俄方想法可能是,欧洲人要求的合同货币比如欧元没变,继续付,就是最终换天然气的是卢布,不是欧元,支付货币变了,没违反合同。
但是,朔尔茨未同意支付流程,而是要求俄方提供书面材料,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与此同时,德国宣布进入天然气应急方案预警阶段。
此外,按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说法,4月1日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质。他称,以卢布买气机制不会突然直接启动,因为“支付是一个耗时的过程”,俄方留了点缓冲余地。
普京作为资深谋略家,自有高明之处。即使遭到严厉制裁,俄罗斯此前也按兵不动,继续稳定对欧“输出”。“俄气”还表示,这是应“欧洲消费者的要求”。
普京没有直接对欧“断气”,而是让欧洲各国政府做一道选择题。要么心系民众福祉,同意最终用卢布换气,诚信卖家俄罗斯输气条件不变;要么出于政治立场拒绝,那么无视消费者利益的,可就不是卖家了。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事实上,欧盟27个成员国的需求和能源结构差异很大,内部分歧巨大。
3月21日的欧盟成员国外长会上,立陶宛、爱尔兰等国呼吁欧盟加大对俄能源制裁,实施石油禁运,德国、荷兰等则反对,最终各方未达成共识。没办法,俄气量大实惠,突然没了,等于让一些国家“自断臂膀”。
德国《明镜》援引德国经济学家的分析称,考虑到俄天然气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可能不得不从此前遭其制裁的俄央行购买卢布。卢布结算问题,将给西方造成巨大压力。
但无论如何,欧洲已决心在能源问题上“去俄罗斯化”。
路透社则分析,欧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全面取代俄罗斯的出口方。出于担忧情绪,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飙升,荷兰和英国等国天然气批发价已上涨20%。
美国准备让欧洲掏兜
欧洲部分国家对能源问题的犹豫,以及俄乌谈判持续进行,让美国坐不住了。
当地时间3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一行抵达比利时,开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首次外访。次日,拜登“三连”出席北约峰会、欧盟峰会、G7峰会,其后专程到访乌邻国波兰。
无利不起早,美国人这次一去,抓紧做生意,让欧洲下单。3月25日,拜登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美国帮助欧盟减少对俄化石燃料和天然气依赖。
2022年,美国及伙伴国将努力向欧洲增供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至少到2030年,美国每年将增供5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美国液化天然气工厂正满负荷生产,但俄罗斯今日经济网分析,美液化气对欧洲来说“杯水车薪”。美国对欧输气,将不得不削减对其他地方的供应,实际产能和跨洋长途运输问题,也不好处理。而放弃实惠的俄能源转而购买高价的美国天然气,欧洲显然要掏更多钱。
美国真的在乎吗?毕竟拜登自己在记者会上承认,欧盟放弃俄罗斯天然气,的确会蒙受损失。但他认为,这种代价能换来美国及伙伴国的“道德正确”和“更强大的战略基础”。
一切正中下怀。通过欧洲之行,美国还抓紧“敲打”诸国。G7峰会结束后,美国等与会国发表声明,呼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以负责任方式行事”,增加对国际市场供应。
3月28日,G7能源部长视频会议后,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G7一致同意,用卢布付天然气款是不可接受的,呼吁不要响应普京要求。这说明,G7中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程度更深的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已再次站队美国。
世界能源格局要变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美国意在施压中东国家增产,甚至准备让被制裁的伊朗和委内瑞拉出口石油,对冲制裁俄能源的影响。
对此,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称,阿联酋将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合作,将产能提高到每日500万桶,力求市场稳定。
但他也提到,撇开政治不谈,俄罗斯的产出是市场当前所需,无人能取代。而欧佩克成员国中目前有两国受到制裁,能源“无用武之地”,它们正是委内瑞拉和伊朗。
路透社报道,美国近期承诺放宽对委制裁,以使其立即出口石油。面对曾扶植反对派试图颠覆马杜罗政权的美国,委内瑞拉当然看得清楚。委方提出,想要油,一是承认马杜罗是唯一合法政府,二是解除对委制裁。而知情人士透露,双方谈判尚无进展。
至于伊朗,美国务院发言人波特此前承认,美伊可能达成新伊核协议,以换取伊朗提高原油供应量。但伊朗提出解除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恐怖组织”名号,而美国不得不考虑盟友以色列的心情,伊核谈判前景仍不确定。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正当欧洲焦头烂额、欧佩克宣布尽力、美国和委、伊“老冤家”谈不下来的时候,南亚“玩家”印度上场了。
据《印度教徒报》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3月31日访问新德里,讨论俄向印度出售原油问题,并制定一套适用于石油等商品的卢比兑换卢布的支付方式。
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过去一个月,印度数次增加对俄乌拉尔石油的采购。国际能源署称,3月初以来,俄已输印约600万桶石油。美国商业新闻频道指出,相比之下,2021年全年印度才买了俄1200万桶石油。
英国《卫报》在社论中称,实际上,俄罗斯对世界的意义,远超其作为全球第11大经济体的地位。俄重新定位,将对欧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转向亚洲,将给西方造成巨大经济冲击。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