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
第10版:10

加强监管,让“年份”不再成谜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近年来,消费者对年份酒青睐有加。然而,此前由于行业缺乏相关标准,企业在年份酒产品上自说自话,标注模糊。不过,白酒生产细则出台,年份酒标注规范有望迎来新的升级。

(据3月4日《沧州晚报》12版)

一直以来,年份酒被认为是白酒企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其价格也随“年份”水涨船高。

对于年份酒,不仅普通消费者搞不明白,就是一些销售人员也不了解其真实状况。企业热衷于推出年份酒,与其说是基于市场需求,还不如说是变着花样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

其实,不光是年份酒,还有一些商品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譬如古树茶。不少消费者购买茶叶的时候,都会碰到商家推荐昂贵古树茶的情况,凭心而论,鲜有消费者能分辨出古树茶的好坏。正如报道中所讲,模糊标注、随意标注、虚假标注已经成为一些行业的普遍问题。

细细琢磨一下,这种所谓“年份”产品的出现,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品的真假与好坏很难辨别。这种产品往往需要专业的知识进行判断,普通消费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是产品被赋予的价值更像是一种概念。比如年份酒主打的是时间增值概念,古树茶主打的是古树概念等。更进一步来讲,这种商品附加值的大小也往往是卖方说了算。

三是“年份”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年份”产品迎合的正是这种心理。

四是标准的缺失。譬如,判断年份酒品质,更多的是靠感官品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给了企业很大的操作空间。

这种现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察觉到了这种乱象带给市场的伤害,正制定规则对其加以约束。首先,应尽快建立行业标准,禁止一些企业打擦边球,搞虚假标注;其次,在标准下制定更多的实操细则,用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辨别与区分;最后,监管部门还需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职责。

只有这样,行业乱象才会得到有效治理,一些不规范企业被淘汰出局,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行业才能步入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

2022-04-01 本报评论员 韩 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3190.html 1 加强监管,让“年份”不再成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