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和3月6日,连着两天,泊头市的张雨洪和在南皮创业的袁宝华分别在去世后捐献遗体。他们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据3月8日《沧州晚报》4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种思想一直深植于国人的头脑中。当一个人去世后,讲究的是得到安葬,否则就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逝者家属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可是,泊头市寺门村镇绘彩于村83岁的张雨洪却选择了死后捐献遗体。张雨洪老人生前说,他虽然无儿无女,却得到村里人的关照,让他老有所养。他要用捐献遗体的方式回报社会。一位83岁的老人,选择这样的义举,打破了世俗偏见,这就是人间大爱,让人震撼和感动,更令人肃然起敬。
和张雨洪老人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在南皮创业的袁宝华老人。今年76岁的袁宝华是北京人。16年前,他来到南皮创业。袁宝华老人有子女,姐妹兄弟众多。老人生前说,活着的时候,就好好生活每一天,去世了,就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作医学研究,最后再为人类做一次贡献。
袁宝华的老伴和他的一个妹妹与妹夫,都做出相同的决定,并早早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张雨洪、袁宝华两位老人,将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疗研究,是崇尚科学的态度。他们打破传统世俗观念,选择捐献遗体,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也因此,他们的生命演绎出了更加动人的乐章。同时,他们的做法让更多人明白,我们虽然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厚度。
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虽然人生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坦然面对死亡,更不用说毅然决然捐献遗体。
人固有一死,但有的人死了,生命的价值还在延续。张雨洪、袁宝华两位老人用行动为大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仅让生命以爱的方式延续,更以行动引领越来越多的人书写爱心、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