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于晖 本报记者 张楠 摄影报道
自2000年参加公安工作后,刘英就没离开过新华公安分局小赵庄派出所,每天的工作从键盘的敲击声开始。
上班时,她手不停、嘴不歇,抬头接受询问、核对信息,低头记录明细、加盖公章……
“您别急,缺少什么证件,我给您写在复印件背面。”
“这样不行,按照您提供的材料,是不符合落户政策的。”
……
用微笑面对群众,也会严肃认真;坚持人性化服务,更讲原则底线。这就是刘英每天的工作状态,也是她22年的工作常态。
“群众越是着急的时候,我们户籍警越不能急。”刘英说,她一方面要把握好政策,一方面要针对具体情况和群众沟通。
2002年,辖区居民张某向刘英求助。张某称他原籍在黑龙江省,目前居住在沧州市新华区。他多年来一直没有户口,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早日帮助张某摘掉“黑户”帽子,刘英立即按照相关要求调查走访,详细核实张某的情况,很快确认了张某的身份信息。
随后,刘英与张某户口原籍所在地警方联系,查明张某在当地未申报过户口,符合在沧州落户条件。最终,经逐级审批,刘英帮张某办理了户籍和身份证。
2021年12月,辖区群众高某身份证到期,因病出行不便无法补办,给就医等带来诸多限制。
刘英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高某的母亲,主动上门为高某办理身份证。由于长期不出门,高某对于刘英的到来感到有些紧张,也有些抵触。刘英见状,放下设备和高某聊起了家常。半个多小时后,见高某情绪有所缓和,刘英才拍照、采集指纹,完成了补办身份证件的程序。
服务群众,刘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要有耐心有爱心,保证良好服务态度;其次要业务熟练,学懂新政策、新知识;三要推行人性化服务,不让群众多跑路。秉持着“一切为民”的信念,刘英从事户籍工作22年,仍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
同时,刘英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一套“日清、月结、季核、年总”的先进工作方法。她定期对办理的业务进行校对核查,有效保证了户口登记项目和人口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大大提高了户籍窗口管理工作质量。
22年来,刘英经手整理的各类户口档案,办理户籍迁移、农转非、居民身份证等各种手续,没有一份出现差错,合格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