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7日
第09版:09

警惕短视频沦为谣言温床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玉龙

短视频时代,将视频、图片稍加剪辑,就能编造出一条“足以乱真”的谣言。被称为“网络谣言2.0版本”的短视频,正迷惑着广大网友,社会热点、公共政策、疫情消息等领域,更成为谣言的重灾区。

短视频用户量大,一旦其中充斥谣言,其社会危害性可想而知。正如有专家表示,如果说以前的谣言尚属“1.0版本”,视频类谣言则可称为“2.0版本”。它们的制作难度、“技术含量”都有所增加,会让不太熟悉视频剪辑的人更为相信。所以,短视频中出现的谣言不容小觑,我们要谨防短视频沦为谣言温床。

事实上,想要完全遏止谣言是很难的,但我们也要加强防范。据报道,短视频谣言并非无懈可击,以下几个特征就能轻松辨别。例如,细节不明,信息不清;画质低劣,截图残缺;画面惊悚,文字耸动;张冠李戴,故弄玄虚。其实,这些技巧并不难掌握,关键是网民在平时要多留意,尤其对不确定的信息要谨慎相信与转发。

在依法打击方面,需要有关部门持续加力。对于通过网络发布、传播虚假信息或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相关部门有必要依法依规坚决打击,严肃追究发布者、转发者、管理者的责任,对网站、公众账号等传播平台依法予以处置。唯有让违法违规者切实尝到法律苦果,让他们受到应有制裁,才能有利于网络空间的净化、优化。

相关互联网企业当切实负起责任。须知,在网络短视频用户群体中,既有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又有缺乏理性价值判断和信息筛选能力的盲目跟风者。越是如此,相关网络平台越应该依法行事,履行好社会责任。对于谣言,短视频平台需要及时采取技术手段主动排查,而非仅是被动地删除链接,或者仅是满足于事后辟谣。完善内容审核,很有必要。

优化短视频平台内容也很重要。此前就有专家建议,加大科普正能量优质内容供给,推进网络科普行业自律,推动建立科学类谣言识别库和案例库,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事实上,这确实有必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让权威正能量信息占据舆论主阵地,让权威信息跑在谣言前边,才能够不断挤压谣言生存的空间。

短视频到底有多火?去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在此背景下,更需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治理,而不能任其沦为谣言温床。当然,对于短视频内容发布者来说,提供优质内容,当是永远不变的初衷才对。

2022-03-07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玉龙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0918.html 1 警惕短视频沦为谣言温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