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外办完事,既冷又饿,我紧紧身上夹克,沿街找卖好吃的地方。
蓦然间,瞥见偏街尽头有间“郝氏老汤馆”,里面散坐着几位食客。门面不大,敞开式的,前面摆着一溜儿煤炉,大瓦罐里煨着各种应季靓汤,半掩的盖子中传出逼人的香气。有位鹤发红颜被人称“郝大爷”的时不时地揭盖察看,拿长勺往碗里舀汤,再撒上葱花或香菜,亲自端给食客。里间还有位四十几岁的嫂子,正在抖锅,娴熟地翻炒着饭菜。
寻香进去,我在老式木凳坐定,看了墙上价目单,点了排骨炖藕汤,外加炒饭。它是本地最受推崇的传统汤类。大碗30元,小碗25元,炒饭7元。应该算是良心价了。
见郝大爷闲下来,准备喝茶看报,我怀着好奇心,主动找他唠嗑。放下报纸,温言细语。我们侃侃而谈,聊得很投机,兴致盎然。
我先惋惜一叹:“以前从这儿路过,却没发现贵店,错过了多少好口福哦!”
这句真诚的赞语像是打开了大爷的话匣子:“呵呵,不光是你。我专门挑了一处偏僻的地儿,省了高昂的门面费,也不搞那些故弄玄虚的装修。摆上方桌、瓷碗、盘、汤勺和木筷这些老物件,干干净净的就行啦。
“我守了几十年,主要靠口碑。既没上网,也不接外卖单,提倡现场慢品。为啥要将一碗好端端的汤装进塑料盒里?传来传去,减少热度,无端走味,也毁了店的名声嘛!我坚持用煤炉,不图快,要煨出功夫。
“每天清晨,我风雨无阻地开电动车,去专业市场采购原料,保证排骨、肚片、牛骨、土鸡等食材的新鲜。老伴切藕萝卜海带,下香菇,调节炉火,都严格按要求做,一个环节都不能省,保证原汁原味。别看店铺不大,每天炖的一百多碗到下午五点就卖完了。
“这些年,我也赞助两个儿子开过时尚食品网红店,可都难以长久。两个儿子看不起传统老店,觉得累,来钱慢,规矩多,更缺定力和韧性。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后继无人,老店的前景堪忧啊。”
大爷滔滔不绝地和盘托出,我边听边点头,嘴也没闲着,面前的排骨藕汤已喝得碗见底了,火腿加蛋炒饭也吃得颗粒不剩,由衷发感叹:干稀搭配正相宜,滋味悠长人难忘。我从中领悟出大爷开店的初心和老汤长盛不衰的真谛。当然,我也担心老店的未来。
这时,又涌来几拨食客,看来都是店里的老熟人。我赶紧起身,腾出位子,向大爷挥手作别:下次再来,争取把各种好汤尝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