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3日
第12版:12

宋城沧州的经济生活(上)

■殷毓平

北宋河北东路区划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沧州人是率挚纯良的——

人性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土平而近边,习于战斗。

衣冠不乏,风俗熙熙,农桑为先务,诗书为要领。民淳讼简,无强暴相凌之风。

其民质朴,不事浮华,男勤稼穑,女务桑麻。

俗尚民惟敦务,厚在农桑。

人多贵德,俗皆淳朴。

……

这是历代志书对沧州风土人情的评价。

沧州一带是物产丰富的——

沧州景城郡……土产:盐、绢、五色柳箱、蜃蛤、棉、绫、水葱席、细文苇簟、糖蟹、鳢鮬、兔毫、牡蛎。

瀛州:丝布、丝、布、人参、蔓荆子。

莫州:苁蓉、人参、贡绢。

定远军(今东光、吴桥):旧贡水忘席、茅蕈、海蛤、绢。

……

这是《太平寰宇记》对宋代沧州一带特产的简述。

北宋时期,沧州大地上的人们在寻常日子里传承诗书,从事农桑;在地震、洪水等天灾来临之际,默默扛起责任,投身重建家园的劳动;在契丹劫掠、金人入侵的峥嵘岁月中,他们英勇顽强,谱写着侠肝义胆的英雄故事;在各种赋税、徭役之下,他们负重前行,以特有的坚韧和执着,奉献着血汗和收获。

盐业,沧州享有“特区”政策

《长芦盐法志》记载,包拯曾任长芦盐运使,在沧州分司公署前训斥池塘吵闹的青蛙,“至今蛙出池则鸣,入池即默。其威慑之远如此。”

包拯并没有任过长芦盐运使,而是河北都转运使。只不过长芦镇(今沧州市区)的盐运,是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则故事,既体现了包拯的威仪,也说明了沧州盐业的重要地位。

沧州面朝大海,以鱼盐天下扬名。其中,沧州盐山的盐业产量丰富,为河北路之冠,甚至可以胜过南方一些沿海地区。“至大河南徙以后,盐山一隅几为产盐总汇。秦汉迄元,盐业为河北冠。”“于五代金辽,南场之盐犹复遍给北方。泉州虽自汉置盐官,非其敌也。”“盐山国赋而外,杂税寥寥,于宋有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沧州的盐业享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大大促进了盐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百姓的经济生活带来了相对的利好。这个特殊的政策是“通商”制,而不是“官榷”制。

“官榷”就是政府专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是宋代统治者垄断盘剥的重要产品。他们对盐的生产、销售有着严格的限制,实行十分严苛的“官榷”,百姓稍有逾越,就有被杀头的危险。如建隆二年(961)宋太祖下诏,对私自炼盐达到3斤的要处以死刑,擅自贩盐10斤的也要处死。

但是,河北路与契丹接壤,为了巩固国防,北宋朝庭对这里的政策与其他地区不同,实行的不是“官榷”,而是“通商”制。开宝三年(970),宋太祖下旨,河北盐“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商人可以自由地贩卖盐货,只要向国家缴税就可以。

那么,这种盐税上缴的比例是怎样的呢?“通商”下的各种盐“并许通行,量收税钱,每斤过税一文,住税二文,隐而不税悉没官,以其半给捕人充赏,仍于州府城内置场收税”。也就是一斤盐收一文钱的税,如果发现偷税漏税的人,就没收他的盐货,一半充公,一半奖励负责抓捕的差人。

这种相对宽松的“特区”政策,给河北路的沧州盐业带来了相对的利好。“民鬻盐为生”。盐业,成为沧州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支柱。

与沧州享受“通商”这种“特区”政策的还有河北路的其它地方,正如《宋史·食货》所云:“若大名、真定府,贝、冀、相、卫、邢、洺、深、赵、沧、磁、德、博、滨、棣、祁、定、保、瀛、莫、雄、霸州,德清、通利、永静、乾宁、定远、保定、广信、永肃军则通商。”

在河北路,产于沧州以及滨州的河北盐,主要供应河北诸军和青、淄、齐三州。沧州的盐务,成为河北路重要的供给。河北路开始主要是在滨州设盐场,后来又专门在沧州设制了盐场。“滨州分四务,又增沧州三务,岁课九千一百四十五石,以给一路”。

统治者为了更多地盘剥盐业的利益,几度收回了对河北路盐业的“通商”政策,变成“官榷”,但很快在朝臣建议和时局需要下又复原“通商”政策。此后,“旋榷旋废”,直到蔡京集团掌权时,河北路的盐业才纳入全国统一盐法。

这期间,我们应该记住几位为河北路盐民请命的官员,他们看到从“通商”变成“官榷”之后,盐民倾家荡产,“贫家至以盐比药”,呼吁圣上“不以损民为利,而以益民为利”,终于使圣上收回了“官榷”的成命。

这几位为河北路盐民鼓与呼的官员是:北宋名臣、出将入相50年的文彦博,状元郎、书法家、名臣王岩叟,与苏轼、苏辙亲善的“元祐党人”林豫,以清廉和敢于直谏著称的上官均。

运河之水酝酿了醇香的沧酒

“沧酒”历史久远,是沧州的传统产业。在北宋时期,沧酒因品质优良成为有名的“地方特产”。因为赠送沧酒,有位官员还受到了举报。

逢年过节,北宋的州郡政府之间,曾有以酒相赠的风气。为了控制酒业的官营性质,朝廷出台禁令,制止这种行为。

《宋史·食货志》《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熙宁年间,莫州知州柴贻范,或是出于热情周到,或是因其他地方官员有强烈要求,将900多瓶酒赠送给了他州,还动用了兵夫一二百人。他“违法劳人”,受到了都官郎中沈行的举报。从此,朝廷下诏各路都不得互相赠酒。

《沧州志》记载的一段与沧酒有关的传说,更为人们所熟悉。一天,沧州来了位自号“彭蠡主人”的道士,喝了千余斗沧酒,然后乘鹤而去。后人说他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后来沧州建了朗吟楼,取吕诗“朗吟飞过洞庭湖”之意以为纪念。

吕洞宾是活跃在唐宋时期的道教人物,其与沧酒的传说,也反映了沧酒在唐宋时期的影响。

在明人撰写的《包公传》中,有关包拯在沧州的故事只有两则,而其中一则就是围绕酒务展开,这也侧面反映了北宋时期沧州酒业的重要。

“沧州盐山酒务之职,为此邦征榷之最古者”。沧州背倚运河,利用运河之水,沧州人酿造了著名的“沧酒”,使沧州酒业成为北宋时期重要的经济支撑之一。

北宋王朝在财政赤字岁增的情况下,不断加在对酒税、盐税的征收,酒税的国家税收从从景德年间的428万贯,到庆历年间达到了1710万贯;盐税从景德年间的355万贯,到庆历年间达715万贯,增长了数倍。

宋代在各州城内“皆置有酒务,县、镇、闾或许民酿,而定其岁课”。“熙宁十年以前,诸州酒课岁额,瀛州十务,棣州十三务,俱五万贯以上”。由此可以推断沧州一带的酒务对国家财政作出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沧酒”,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一种黄酒。“沧州,酿用黍米,曲用麦面,水以南川楼前者为上味。醇而冽,他郡即按法为之不及也。陈者更佳。”到了明清时期,“沧酒”达到了享誉全国的顶峰。

民富蚕丝植桑柳

北宋每到春天便修筑运河河堤,并要求当地民众按人户的等级来种植能够保护堤岸的榆柳树木。“宋兴以来,每年春天即修缮河堤,并沿河居民按户等植榆柳,一等户为50株”。榆、柳保护了运河的水土、美化了环境。心灵手巧的沧州人还利用当地遍植的各个品种的柳树,编织成五色的大柳箱,成为进贡的土特产。

河北东路“民富蚕桑”。仁宗年间,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的彭思永就因为当地多有植桑,称“北俗以桑麻为产籍”。

沧州人和许多河北路的人民一样种桑养蚕,纺线织锦,使这座北方的边城,成为丝绢的重要产区。沧州每年向上进贡“大绢”10匹,此外也织制贩卖“小绫”。《文献通考》记载,宋代在河北路的大名府、贝、沧、德、博、棣等州收购小绫。

丝绢的质量很高,产量也是相当之大的。如苏轼的好朋友陈季常,在河北有田,他不征收粮食,而以绢帛为主,“岁得帛千匹”。“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他的《鸡肋集》中撰文提到,河北东路丝织品产量甚多,因而被契丹称为“凌绢州”。华北平原上当时包括的64个府军州,有49个府州军贡丝织品,沧州就是其中之一。

《河间府志》记载:“除沧州景城郡贡大绢、大柳箱外,河间茧丝纺纴之所出贡丝,莫州文安郡贡绵,清州乾宁军贡绢,瀛州高阳贡绢,景州、永静军贡簟绢。”

丝绸业的发达带动了衣饰服装上的时尚。“河北衣被天下”,“缣绮之美,不下齐鲁”,宋人对河北时装的赞誉可见一斑。这也是沧州人被赞誉“衣冠不乏”的由来。

此外,北宋沧州在农业、交通、铸造、对外贸易等方面也可圈可点。

本文主要综合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梦溪笔谈》《宋会要辑稿》《太平寰宇记》《宋代经济史》《沧州志》《沧州新志》《盐山县志》《南皮县志》《清州志》《河间府志》。

2022-03-03 ■殷毓平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50694.html 1 宋城沧州的经济生活(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