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研究提醒,吃饭速度和代谢异常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血脂异常。
吃饭快带来多重伤害
吃饭速度和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来说:在肥胖人群中,吃饭速度在血脂代谢异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午餐和晚餐吃饭快的人,出现血脂代谢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
吃得太快容易让血脂居高不下;放慢吃饭速度,或许是降低脂质代谢异常的一个简单方法。
口腔对食物的咀嚼,是整个消化系统的第一步。吃饭快不仅不利于控制血脂,还有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
损伤消化系统 吃得太快会使大块食物进入胃,迫使胃加大蠕动力度,加重消化负担,长此以往会导致胃病。
更易发胖 在人的大脑中枢里,有控制食量的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如迅速把食物吃进去,明明摄取的食物分量已经足够,但饱食信号还没有传递到饱食中枢,大脑无法反馈出饱腹感。因此,常在“不知饱”的情况下,已经吃了过多的食物。
增加糖尿病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进食速度是糖尿病的独立诱发因素:相较于吃饭细嚼慢咽的人,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5倍。
降低食物摄入安全性 唾液中的酶可以将一些有毒害的物质消解掉,如果咽得太快,唾液就起不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损害牙床 吃饭速度快,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从而使牙床变得脆弱。
三餐各有最佳进餐时长
将吃饭速度放慢,一定程度上就能同时保护血脂、血糖和消化系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
每餐的用餐时间不少于15分钟。用15分钟—20分钟吃早餐。
中、晚餐,则用30分钟左右。
吃饭快的人要先培养慢慢咀嚼的意识,营养专家推荐一口饭嚼15次以上。
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道蠕动减弱,更应细嚼慢咽,建议老人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次。
如何把吃饭速度降下来
早餐:分两步吃 早餐时间最紧张,建议吃容易下口的食物,比如牛奶加面包,或者包子加豆腐脑,5分钟解决。
要把早餐的时间拉长,只能分成两步走:
早上吃一顿,两餐间还要来次加餐。在包里放一个水果,一小袋坚果仁,或一盒酸奶。在10点—11点之间,当成零食吃。
午餐:数数咀嚼次数 很多人中午吃饭时还沉浸在工作状态。建议上班族中午趁着吃饭的机会调整心情,暂时忘记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吃饭上。
吃饭前,排除脑子里的工作和杂念,认真数数自己咀嚼几次,吃了几种食物原料,提醒自己每一口饭咀嚼15次以上,自然而然速度就会放慢。
晚餐:吃点粗粮、凉拌菜 一般来说,上班族早上吃不到蔬菜和粗粮,中午的蔬菜数量也很少,全靠晚上来补足。最能降低吃饭速度的就是凉拌蔬菜,因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
粗粮吃起来也比白米、白面慢,比如,喝燕麦粥的速度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麦馒头的速度也比吃白馒头的速度慢。
按照这个原理,用杂粮粥来做主食就很好,因体积大,一大碗粥当中的干物质只有不到10%。另一个增加体积的方式是增加果蔬,它们都是高水分含量的食品。最好不要扔掉有嚼头的皮和外层叶子。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