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刘春梅 李世文 摄影报道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好像有时亲如手足,好像有时又若即若离。这在《小雅·常棣》中有着详尽的阐释。
2月26日下午,河间市诗经研究会副会长董杰在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广大诗经爱好者义务讲授《诗经》。据了解,他从2016年开讲《诗经》,一直坚持到现在。
■迷《诗经》
买下326套不同版本《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河间是毛诗的发祥地,《诗经》的再生地,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地。
作为一名河间人,今年64岁的董杰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把传承诗经文化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董杰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小时候,父亲经常教他诵读诗词歌赋,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7年,董杰参加高考,考入了沧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后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进修。毕业后,董杰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学习中文专业的董杰对中国古代文学兴趣浓厚,唐诗、宋词、明清诗集,他都爱。
在沧州求学期间,他省吃俭用买下一本1.55元的《唐诗三百首》。买到手后,他如获珍宝,吃饭学,走路也背。他还从新华书店买了《古代文选》《诗经语言艺术》等书籍,进一步了解了《诗经》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董杰说,那时,他宁可饿肚子,也要节省下钱买这些书籍。
在学校任教时,董杰的语文课是很多学生最爱上的课。他结合课本知识,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如行云流水。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任教时,董杰曾被评为河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沧州市建功立业先进工作者等,深受学生们喜爱。
退休后,董杰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翻阅古诗典籍,本就酷爱文学的他,被《诗经》深深吸引。
如果说唐诗宋词璀璨了一千年时光,那么诗经文化则可谓温柔了三千年岁月。他觉得《诗经》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让他着迷。《诗经》里面的一景一物一事都是那么优美,令人倾倒。
起初,董杰买来书籍自己刻苦研读,逐字逐句琢磨,做笔记、勾重点。后来,他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购买相关书籍寻找答案。他先后购买了326套不同版本的《诗经》进行研究,博采众长。只要听说和自己一样的诗经爱好者,他便登门拜访,学习交流。
■学《诗经》
读书笔记半米多高
诗经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董杰讲《诗经》,305篇都不用看注释,从注解到翻译再到赏析,他信手拈来,不看讲稿。原定为2个小时的授课,董杰有时能讲3个多小时,他讲着讲着就忘记了时间,台下的听众也听得入了迷……
能做到这些,离不开他多年学习诗经文化的积累。
翻看董杰书桌上有关《诗经》的书籍,每本书上都有董杰的标注。书桌上,放着足有半米多高的笔记手稿,有的已经微微泛黄。
董杰说:“这只是我写的一小部分,记笔记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手不能懒。”
近年来,董杰学习《诗经》,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正如《诗经》里所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董杰在研读《诗经》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苛,逐字逐句琢磨,做笔记、勾重点,不敢懈怠。
在讲《诗经》时,董杰不拿文稿,直接口授,这也是他教学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
董杰说,用心去读,吃透书本,书本上的知识自然就刻进了脑海里。研读《诗经》只通读是不行的,要达到讲的程度,自己要融会贯通,然后通过现代文的讲解形式去传播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人能够感受到《诗经》之美。
河间市在诗经公园建设“中国诗经博物馆”期间,董杰先后10多次参加筹备工作会,建言献策。董杰说,在建言献策的同时,他也得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诗经》。
慢慢地,刻苦攻读、潜心研究《诗经》的董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从2016年开始,由河间传统文化协会主办的“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董杰讲《诗经》,由此开启了他传播《诗经》的征程。
■传《诗经》
义务授课300多场
河间是诗经故里,作为诗经故里人,董杰以传诗讲学为乐,把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诗经》,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
授课过程中,董杰会穿插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文知识,语言活泼生动、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针对不同人群,他也会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力争使受众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
一次,董杰在兴丰农场的广场讲《诗经》,听众达1500余人。上到92岁的老人,下到6岁的娃娃,都听得津津有味。
在董杰带领下,韩爱华等十几名诗经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一个《诗经》传播小组。从课件设计到课堂管理,从课程录像到资料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大家各负其责,对《诗经》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还有一回,董杰得了急性咽炎,仍坚持为大家上课。他讲完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回到家,学员们便拿着胖大海、杭白菊等赶来看望他。提起这事儿,董杰心里一直热乎乎的。
董杰曾受邀在石家庄瑞林书院讲了6个月的《诗经》。有一位来自内蒙古赤峰名叫张杰的老师,听他的课着了迷。张杰不仅通过电话、微信向董杰求教,还特意从赤峰市赶来听董杰讲《诗经》,在他家吃住11天,两人成为挚友。
现在,董杰在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国欣康养园、兴丰农场乡贤书院开设了“诗经讲堂”,长期义务授课。他还在河间市职教中心、曙光小学等开展“诗经进校园”活动。
河间市第二中学老师裘聪颖是董杰“诗经讲堂”的忠实粉丝,她说,董杰老师在河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诗经讲堂”的第一堂课她就来听了,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每周六,只要能抽出时间她就会准时来听。
自2016年以来,董杰奔走于北京、石家庄、沧州、河间等地的30多个单位,义务讲课300余场,讲授《诗经》涉及篇目近200篇,受众达16万余人。
在义务授课之余,董杰还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研究《诗经》的论文20余篇,在《中华诗词》及多家诗社报刊、网络上发表诗歌1000多首。
“不为诗经生,誓伴诗经老。”《诗经》已经成为董杰晚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董杰说,余生漫漫,《诗经》做伴,他把传承诗经文化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希望把河间毛诗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