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截然不同的说法,引发广大网友吐槽,也揭示了当下探店乱象丛生的现状。
互联网时代,探店之风日渐风行,人们出门吃饭、旅游,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看看网上的评价,尤其是网红探店博主的视频,以此作为参考。探店不仅催生了不少网红店,也让一些自媒体从业者嗅到了“商机”,一部手机一张嘴,深谙探店之道的人,靠此获得了人气、粉丝,还有丰厚的收益。
有了“商机”自然也就催生了利益,如今,掺杂了高度商业化和流量平台的探店变得越来越假,探店博主在利益的驳使下成为了商家和产品的代言人。这样的探店,完全背离了探店的本质,变成了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评价自然也不会客观真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推荐的菜品不仅难吃,还价格奇高,号称不限量的套餐需额外付钱才能吃饱……文中探店博主“川剧变脸”的背后,其实也是利益在作祟。
当流量和利益击败诚信,受损害的不仅是商家和平台的口碑,更有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探店行业更不容乱象横飞。从监管层面来讲,只有立好规矩,构建行业标准才能避免更多的人浑水摸鱼。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不仅是对大众消费和商家的保护,对自媒体行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另外,从传播平台到探店博主,都应当自觉扛起主体责任,探服务、探环境、探口碑、探诚信,而不是探钱探利昧良心说假话。只有这样,互联网探店才能良性发展。
近期,两个探店案例上了“热搜”排行榜:同样的炸酱面,同一个探店视频博主,却在两个视频中扮演了“川剧变脸”——在前一个视频中说“26元,太贵了”“这哪是炸酱啊,没法吃”;后又在另一个视频中大赞“这小酱真棒”“26元真不贵”。
(据2月12日《沧州晚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