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地方通过网络投票方式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记者在西部某地调研发现,各式各样的投票让广大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同时,更导致公款买票、刷票等乱象丛生。
票数竟远超
户籍人口数
“我们这里每个季度会进行一次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下载App数量以及投票多少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各个乡镇按票数排名,排名落后的乡镇主要领导会被约谈。”西部某地多名基层干部直言,用App下载指标数量、投票数量多少等来评价乡镇工作,让乡镇干部疲于应付。
“这个时候,如果领导说一句,某某乡镇你要加油啊,你说压力能小吗?”基层干部周芳(化名)透露,上级要求各个乡镇想尽一切办法把票数投上去,导致一些乡镇为了更高的票数而违规操作。“一些乡镇通过政府花钱在网络上买票,请‘水军’到指定的App上去投票,公款买票成为一种风气。”
一名乡长说,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最具安全感乡镇评选投票中,本来1个手机号可投1票,但出现明显与户籍人口数量不符的投票数。本地某乡镇户籍人口仅2万多人,结果投出4万多票。还有两个乡镇,户籍人口都是两三万人,却分别投出5.8万票和7万多票。
一名基层干部表示,这里面藏有许多猫腻。表面上看,最终票数是户籍人口数的两三倍,其实水分更大。因为户籍人口中老人、儿童等群体是不会投票的。“你说这个票数是怎么出来的,是不是刚满月的婴儿也投出自己的一票?票数上去了,就能证明一个地方真的非常安全吗?”
上级相关部门对基层有各种考核,基层干部明知是形式主义,也不得不为之。多位村民表示,自己不懂操作,就把手机交由入户干部操作,至于下载的是什么软件、有什么用途自己并不懂。一些老人用的是非智能机,不能下载App和投票,也由干部代为操作。
也有村民告诉记者,虽然下载了App,但平时基本不使用,相关投票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
网络评选投票的需求催生各类“水军”,刷票成为产业链。基层干部表示,买票的人越来越多,票的价格行情也水涨船高。“以前通过网络买一票是一两角,后来涨到7角左右,现在较贵的投票已涨到2元一票,反正都是基层政府掏钱。”
刷票、买票已成为
一些地方潜规则
在网络投票成为相关部门考核评比重要手段的背景下,刷票、买票已成为一些地方潜规则,给基层带来严重的形式主义干扰,导致相关工作变味。
——应付形式主义耗费基层大量精力,影响干群关系。周芳介绍,相关部门通过网络来了解群众对相关工作的满意度,不失为一种创新,但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考核排名容易让“好经念歪”,在层层传导压力中助长新的形式主义。
——容易导致工作失真失实,作风漂浮。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表示,网络投票成本低、易于组织,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乐于通过网络推动相关工作,比较省事。但是,用不规范、不严谨的网络投票来取代客观公正的考评工作,实质上是相关部门懒政的体现,容易鼓励大家造假。“不规范的网络投票,消耗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不利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形式主义消耗基层财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网络投票评选刷票行为的背后实则是畸形政绩观。当前,部分地方财政压力较大,而一些地方将公款买票当成诀窍互相传授,对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一项沉重负担。“基层财政本身就不充裕,应将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而非虚假投票。”
畸形网络评比之风
须狠刹
业内人士建议,从根源上规范投票行为,对用公款攀比刷票的行为严肃整治,以绣花功夫做好民生保障。
一是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受访基层干部呼吁,参评的相关单位应摆正心态,不要陷入买票、刷票的恶性竞争当中,该抓的问题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努力把更多的精力和支出投入到改善民生当中,用实打实的为民办实事举措代替形式主义虚功。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姚华建议,选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从多维度综合评定相关部门或基层机构的工作成效。网络投票可以给予一定权重但不应过多,减少人为因素等干扰,从根源上规范各类评选、投票行为,不让热衷形式主义者尝到甜头。
三是多措并举强化投票评选监督。受访人士建议,对公款买票的现象坚决整治,杜绝不正之风。对网络投票设置实名制等前置条件,采用“地理位置限制”防作弊手段,避免网络“水军”刷票。在投票后期,可对投票者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样回访,如有发现买票、刷票等非真实投票的,可视情况采取“扣分”等措施,杜绝弄虚作假。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