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4日
第09版:09

重拳狠刹“食金风”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下发通知,严厉打击生产含金银箔粉食品、虚假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据2月8日《沧州晚报》2版)

一块巧克力覆盖一层薄薄的金箔,就可以卖到12万元;一款金箔冰淇淋售价高达14万元。金箔巧克力、金箔冰淇淋、金箔牛排、金箔蛋糕……近来,金箔频频与各种美食“同框”,成为商家炒作的噱头。但是,这种身披“黄金甲”的食品却存在着安全隐患。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金银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这从根本上给了“食金有益”的伪科学一记响亮的耳光。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上就有含金银箔粉食品出现,例如金箔酒。此类酒被定义为高档酒,但高价背后是低廉的成本,暴利也由此而来。近年来,含金银箔粉食品更新换代了,向肉类及甜点等领域进军,一时吸睛无数。

商家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主要迎合了三种消费心理:一、认为食金延年益寿;二、食金显示高贵身份;三、猎奇心作祟,喜欢稀奇古怪的食材。

其实,“食金延年益寿”是无稽之谈。有关资料显示,矿物质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但这些元素并不包含金和银。人类通过膳食补充营养,如果摄入未被证明对人体有益处的营养素,对人体反而有害。更令人担心的是,堪称怪癖的食金心理直接推动了奢靡风气的弥漫,与当前全社会倡导的勤俭节约之风背道而驰。

商家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的根本目的是多卖钱,本质上是利用跟风消费者的无知大收“智商税”,并迎合奢靡风气搞“怪味营销”。

要想遏制“食金之风”,荡涤污浊之气,除了长期加强科普宣传、开展健康常识解读、发布消费提示外,关键还在于加强常态化监管、严格执法。对相关违法行为,一律从严、从重、从快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加大打击力度,才能真正瓦解此类“生意”,夯实食品安全的基石。

2022-02-14 本报评论员 葛秋端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9075.html 1 重拳狠刹“食金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