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08日
第21版:21

易水河访古

□张国中

刘文杰 摄

去拜谒荆轲塔。

出易县县城向南,沿易水河而行。但见杨柳葱茏,碧水流翠。一座小山映入视线,荆轲塔矗立其上。山,很古老,但不高,本应是很无名的。正是因刺秦义士荆轲,而有幸当了塔基,才得名“荆轲山”,因此,这小山就很有名了。塔,为宋辽时所建。陪同我们的原易县政协主席贾延清先生介绍,塔为八角,高两米十三层。抬头仰望,见各角悬有风铃。山风徐来,铃声很响亮。或许是心理的原因,觉得这铃声有点凄切。塔下四望,狼山竞秀,易水低回,青山秀水大为荆轲塔增色。于是,我向贾先生提了一个建议,去看看易水河,零距离的去感触它。贾先生笑了,说:有这节目。

这就是“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的地方吗,这就是“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易水吗?水,依然悠悠东逝。然而,易水河,绝对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因为这条河,与一个义士有关,与给他送行的人有关。一条河,因一个人在河边的一次送行而辉煌。漫漫两千多年过去,河两岸的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送行与被送行的人都走进了历史,留下的是一段真实而又壮美的传奇。

被送行的人是荆轲。卫国人,直率神勇,却不得志。游历燕国时,结识民间乐手高渐离,二人终日唱和,抒发愤懑之情。燕国侠士田光知其胸怀大志,便将他引荐给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并为之修建“荆馆”,日日车骑美女,风光无限。此时,强大的秦国已经大兵压境,燕国命悬一线。燕太子丹夜不能寐,遂决定派荆轲刺秦王拯救燕国。田光不愧侠士,遵循“三人不可守密,一人当殉”的原则,毅然横剑自刎,以激励荆轲舍生取义。于是,荆轲携督亢(今涿州、易县、固安一带)地图,一把淬了毒的匕首,还带上了强秦逃亡到燕的将军樊於期的首级,在秦舞阳的陪伴下,踏上了西行刺秦的不归路。

河边送行的人当然就是燕太子丹了。他眼里含着泪水,与荆轲紧紧地拥抱了再拥抱,依依惜别。他是一位爱国忧民、赤胆忠心的政治家。他希望用自己的抱负和行动,诠释其为实现国家安宁和发展壮大的事业,而抗击秦国的真挚情怀。他不畏强暴,敢于向大国挑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他人生闪烁的光芒。然而,他却将刺杀秦王、振兴燕国的大业,寄托于荆轲,这样一个志向远大、能力偏低的人身上,其失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荆轲也是满腔热忱,然智谋不足,不仅枉搭了自家性命,还加快了燕国的灭亡。

还是回归那段历史吧。这是公元前227年的一天,荆轲在高渐离奏出的哀婉低回的筑(一种乐器)声里,在易水河南岸慷慨悲歌,吟唱出了那句千古传诵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当他唱到“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时,但见一股浩然白气,直贯长空斜阳,仿佛一道白虹拔地而起。

以后的故事尽人皆知了:图穷匕见,荆轲被乱刃分尸。自此,荆轲完成了他从“游侠”到“上卿”,从“刺客”到“义士”的生命历程。他以弱者对强权的蔑视和挑战,高奏了一曲千古传诵的壮歌……

此刻,夕阳西下,我还久久地徘徊在易水河畔。易水河就像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在静静地吟唱着。不远处的荆轲塔,婆娑成一个历史的谜团,昭示着燕国都城的威仪早被雨打风吹去。想到刚刚看过的燕下都遗址出土文物,那些在当时先进的建筑材料、陶器用品等,还能一窥昔日的辉煌。逝者如斯夫!眼前的易水还是千年前的易水。河两岸水草丰美,白杨林立。然而,却让我顿感时不同,境不同,人不同,心不同,远古时代的荒漠、苍凉,已经荡然无存了,心中不免怅然。

遥想当年,矗立易水河边的黄金台,燕国打出了招贤纳士的旗帜。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仅仅满足于形式的改革,终于没能挡住秦国的铁蹄。很快,燕国连同其他五国走进了历史的终结。我想,秦国虽没有黄金台,但有李斯那样的治世能臣;燕国设立了黄金台,却只有荆轲这样的义士!看来,人才的因素还是第一位的啊!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悠悠华夏,多少英雄人物已经化为无迹可寻的尘土?侠客荆轲何幸,在死去两千多年后,在易水河畔,在全国,在历史,仍然世代将他铭记。荆轲塔、易水河……丝丝缕缕的印迹告诉人们,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只要爆发了闪光点,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荆轲的侠义精神代代相传。及至抗日战争时期,在距易水河“送荆轲处”三十华里的狼牙山,五位八路军战士,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又上演了一幕当代壮歌。这就是千年传承为国捐躯、慷慨悲歌的民族精神吧。

张国中

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发于《中华文学》《散文百家》《当代人》等刊。著有散文集《永远的向日葵》。

2022-02-08 □张国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48519.html 1 易水河访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