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我贴春联的时候,那浓浓的年味就扑面而来。
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匮乏,人们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就算手里有俩钱也不是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不像现在的超市商场,年货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比如,那时的春联就没有卖的。
父亲是我们村难得的文化人,自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偏僻的乡村任教,又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一般过了腊月二十三就放假了。前脚进门,后脚就有邻里乡亲跟着来,让父亲帮忙写春联。其实临近年关的日子,谁家不是忙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可父亲再忙也要帮乡亲们这个忙。
一大早,当我还沉浸在梦中的时候,母亲就喊我起床。我揉揉惺忪的眼睛,就看见父亲已经摆开阵势开始研墨。我赶紧穿衣、洗漱、吃饭。只见父亲笑微微地问来人写几副,都是哪里贴的,大的几副,小的几副。经过一番计算,开始裁剪红纸,润笔蘸墨。
父亲写好后,我就把它拿到里屋平放在地上,待墨干收起等邻居来取。我看着父亲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毛笔字跃然纸上,好羡慕呀,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像父亲一样多好呀!
写春联其实挺累人。有时候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时间,父亲水也顾不上喝一口,腰酸背痛了也只是用左手撑腰摩挲几下。有时正巧到了饭点,对联还没写好,或者是墨迹未干拿不走,母亲就招呼前来拿春联的人一起吃饭。
有好朋友调侃说:“你这样顾不上忙自家的活,还不计回报地付出,到底图啥呀?”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说:“你看都是邻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谁还没个求人的时候,能帮就帮吧。再说了,过年写春联对咱老百姓可是大事!”朋友便会心一笑,由衷地生出敬意。
就这样,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我少不更事的心中,在被墨香熏染的年味里,耳濡目染中,那些优美喜庆、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春联就像一个个的灯塔,引领我走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角。就这样,我也爱上了春联,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毛笔字。
又是一年岁末时,街上到处张灯结彩,超市里各种年货样样俱全。这时候,放眼望去,大街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春联就会进入人们的视线,那满地的中国红如燃烧的火苗映照着人们喜庆的脸庞。尽管如此,我却独独喜爱父亲手写的对联。因为那久违的墨香里,饱含着父亲对乡亲们深深的祝福……同时,父亲那遒劲有力的一撇一捺里,饱含着父亲对中国字的深深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