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河间80后夫妻王静、王秋艳签署捐献眼角膜协议,双双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有755人签署了捐献志愿书,完成遗体和角膜捐献55例。
(据1月14日《沧州晚报》3版)
风华正茂的年纪,却考虑百年身后事,想用捐献眼角膜的行为帮助别人,这对80后夫妻的高尚之举,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凡和爱的温暖。
捐献器官或遗体,可以拯救他人生命,推动医学事业发展,是造福人类的善举,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时,将器官无偿捐献,为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使他人获得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自身生命的一种延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来。但是,由于我国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是个庞大的群体,器官需求与器官捐献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非常强大,即使是这些志愿捐献者们,他们做出决定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完成承诺的过程也许是曲折的。但路再长,只要迈开第一步,便有了成功的希望。这些志愿者在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奋力“破冰而行”。
为这对夫妻点赞时,绝不止于感动。当故事被阅读、善行被传播,爱的种子便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仰望之后,更要比肩。大家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衡量自己的选择。
模范引领,千万人同行。一粒爱的火种迸发出来,就会形成爱的火焰;每个人心中的爱聚集起来,就会汇成人间大爱。这是这对80后夫妻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最大意义。
这对夫妻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努力创造生命的最大价值。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大爱在人世间永存。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加入志愿捐献的行列,把这种大爱精神传承下去,让世人感受美好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