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早上7点半,托景堂准时到达手术室,在科室交班之前到每个手术间查看了一遍。
从最初任护士长之时,托景堂就一直提前半小时上班,十多年来,已经成了习惯。
今年50岁的托景堂是沧州市中心医院麻醉二科的护士长。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兢兢业业干了快30年护理工作的他在入职之初曾经一直想改行。
托景堂笑着说:“为什么那会儿一直想改行呢?因为最初当护士就不是我的选择,我是被迫入的行!”
“糙爷们”的尴尬
1990年,18岁的托景堂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填的是医学专业。最终,托景堂顺利被承德医学院录取,但却不是医学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护理专业。
入学后,托景堂才知道,护理专业一共只有6名男生,全都是被调剂过来的。这6个人成了该院护理专业招录的首批男生。此前,承德医学院招生简章中曾明确标注护理专业“仅限女生”。
当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托景堂成为“村里的骄傲”。那时放假回家,经常有老乡问:“你学医是不是将来当医生啊?”他总是不好意思告诉人家,他学的护理专业,将来要做一名护士。
实习期间,托景堂被安排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静脉输液(扎针)是护士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在临床实习前,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操作培训,其中就包括静脉输液。为了提高扎针技术,托景堂和同学们互相扎针练习。
本以为技术已经过关了,但真正进入到临床时才知道一针见血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在临床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的病人血管很细,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能靠摸,凭经验寻找。
托景堂至今还记得,当患者看到男护士来扎针时,那一脸拒绝的样子。
“那时候大家都以异样的目光看我。输液的时候,不仅女性患者会介意,连男性患者也不习惯。在人们印象中,护士就应该是带着甜蜜笑容的女性,而不是像我这样的‘糙爷们’。”托景堂笑言,“刚入职那阵,生怕扎针扎不好,心里就像压了块大石头似的。”
“一针见血”赢得信任
实习时,托景堂常常想着转行,他那时觉得护士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太不好干了,尤其是患者和家属看到男护士时的眼光,更让他不舒服。
那时,已经有男同学开始准备考研了。护理专业的男同学改行的最佳途径就是考研。于是,托景堂也购买了考研书籍开始学习。
学习之余,不服输的托景堂还一直在练习扎针。为了在那些不愿让男护士输液的患者面前“露一手”,托景堂甚至狠下心来扎自己,手背上常常是一片青紫。
一次,一位三岁的小患者因肺炎住院,托景堂负责护理这位小患者。最初,托景堂去输液时,患者的家长都会要求派一位女护士去给儿子输液。但一次又一次,托景堂用自己的技术让患者和家属信服了。后来,托景堂休班回来后,还听同事说起,那个孩子非要找叔叔给他输液,说叔叔扎得不疼。得到患者的认可,托景堂也觉得非常自豪。
后来,在护理一位压疮患者时,托景堂忍住强烈的生理不适,细心地为患者清疮、换药。在看到患者压疮痊愈、长出新肉的时候,托景堂再一次体会到护理工作的意义,想转行的念头也渐渐消散了。
从“被迫”到“喜欢”
1993年,托景堂正式入职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当时,医院里的男护士很少,都被分到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体力要求较高的科室。
一位男患者从高处跌落,身体多处骨折,进食都有困难,需要进行口腔护理。开始护士们轮班为这名患者护理,但后来患者点名要求托景堂护理。患者的认可给了托景堂很大的信心和鼓励。
“虽然还是有不少患者及家属不愿接受男护士,但我一次次毛遂自荐。有一次我听见一位之前拒绝过我的患者对另一个患者推荐我,表扬我扎针又准又快,建议找我试试。当时的成就感至今难忘。”托景堂说,这叫苦尽甘来。
后来,托景堂又转到了手术室。手术室对护士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应对急诊手术速度一定要快,手术物品要准备及时,各种仪器设备要迅速安装到位……
在托景堂看来,男护士在精力、体力等方面可能会更有优势。比如给病人翻身,女护士要三四个人配合,男护士两个人就可以搞定;如抢救,男性面对各种不忍直视的画面可以更从容,还有上夜班时更方便;医疗仪器出了小故障,男护士凭着对机器的天生敏感,可能不需要找专门维修人员就能收拾好……
一根手术针
1999年,托景堂被公派到北京一家医院进修。见到男护士,北京医院的女护士们也都很佩服。在那里,托景堂干了一件更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作为一名手术室的护士,托景堂的工作就是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手术室护士必须要对各专科手术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了解。要知道每一个手术医生有什么习惯,提前准备好手术需要的物品。
手术中,很多医生更愿意让男护士配合。因为男护士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会更快。比如,护士手中要始终准备着止血钳,患者血管破裂时,血流如注,护士要第一时间将止血钳递到医生手中,而不是等着医生伸手要才递过去。这个时候,也许抢出几秒的时间,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那天,托景堂配合一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做一台心脏手术。那是一台较大的手术,仅手术器械就有近百件,各种型号的缝针也有30多种,纱布要用50多块。
手术过程中,清点物品是很重要的一环。在医生缝合心包时,托景堂清点手术器械时发现少了一根手术针。怕清点有误,托景堂又仔细和同事清点了两遍,就是少了一根针。当他告诉医生患者体内可能还存有一根针时,这位心脏手术领域的专家肯定地答复:“不可能!肯定不可能在患者体内。你再找找!”
托景堂又迅速清理了一遍手术器械,还是没有找到那根针。于是,托景堂坚定了自己的语气:“针一定在患者体内!”
面对托景堂自信的眼神,医生也犹豫了。最后,通过X光的金属显影,医生在患者心包腔里找到了那根手术针。
手术结束后,那位权威专家专门找到托景堂,对他低声说了一句:“谢谢!”
这件事让托景堂更坚定了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自信:护理行业并非是单纯的打针、吊水,过硬的护理技术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里挑一”
2009年,托景堂从护士成长为一名护士长,成为当时市中心医院100多名护士长中唯一的男性。
担任护士长以来,托景堂格外注重科室人员的学习培训,每天利用早晨时间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培训和专业理论培训,定期举行应急预案演练,以提高科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定期向患者征求意见,发放满意度问卷,提高整体工作质量,配合手术科室开展新技术,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2年,托景堂受医院指派到北京参加全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在培训期间,他克服诸多困难,与全国各大医院手术室同行相互学习、沟通,以优异成绩结业。回到医院后,结合当时科室的实际情况,他完善手术病人接送、核对流程,修改病理标本保存、送检等流程;根据患儿手术特点开辟了手术儿童等候专区,建立手术医师档案卡,大大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参加工作以来,托景堂多次获得医院优质服务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干部等多项荣誉。
作为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大男人”,托景堂对这份职业有过疑惑、彷徨,但最终选择了坚守。凭借细致、规范的护理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同事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患者对男性护士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临床上对男性护士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像托景堂一样的男护士也逐渐多了起来。仅沧州市中心医院的男护士就从托景堂1993年入职时的27人增加为现在的261人。
2016年,沧州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成立。作为男护士中的“元老”,托景堂被选为主任委员。
在发言中,托景堂说:“随着现代医学的需要,护士的性别也开始模糊化,男护士不再是‘生僻词’,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男护士反而逐渐成为中坚力量。相信未来更专业、更有力量的男护士会越来越多,万花丛中‘一点绿’,势必将成为‘一片绿’,更显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