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大象北迁是因为西双版纳生态破坏严重?日前,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活动邀请多位权威专家破解年度“科学”流言,总结流言背后的规律,传播鉴别流言的科学方法,提高公众对科学类流言的免疫力,助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及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混淆。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
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流言:要立即停止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否则将导致病毒突变,产生“免疫逃逸”。
真相:“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但这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即使没有疫苗,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另一方面,“病毒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反之,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
隔空充电有辐射危险?
流言:“隔空充电”技术产生的辐射极强,会危害身体健康。
真相:无线充电技术按照技术原理,可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其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而电磁波会产生辐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对应的辐射也就越强。不过,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考虑辐射量,如果电子产品的充电功率不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按照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瓦左右。隔空充电的充电桩,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瓦,所以是能够保证人体安全的。
惯性思维常常会左右人们的思想,思维定式更会影响人们科学理性地探求真知,尤其那些广受关注的现象级热点,由于全民关注度高、传播度大,信息在双向的互动传播中更易出现偏差,人们很容易仅仅基于常识思考,得出错误结论。
大象北迁是因为西双版纳生态破坏严重?
流言:一群亚洲象一路北迁,是因为它们原先的栖息地(西双版纳)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再生存。
真相: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因为迁移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和资源、河流栖息地,也有助于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
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地。本次北迁亚洲象就来自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
结合历史研究发现,该片区亚洲象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从1995年开始,5头亚洲象就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另有2群约32头迁移到思茅区的思茅港和六顺镇,在景洪和思茅之间来回活动。2005年又有13头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如今在勐海县和澜沧县之间来回迁移。
公众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时,如果进行错误或过度联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
流言:经常饮用红酒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降低。这是因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软化血管。
真相: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的方法并不靠谱。红酒中因含有白藜芦醇,过去曾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但现在人们知道,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非常低,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红酒中大约含有15%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
“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流言:凡是胆固醇高的食物,“三高”人群都应该远离,因此吃鸡蛋时只能吃蛋白,不能吃高胆固醇的蛋黄。
真相:蛋黄中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一个蛋黄胆固醇含量可达280毫克左右。但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
由于对前沿科技缺乏系统了解,从而通过主观想象得出结论,滋生谣言。
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流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一到空间站后就吃胖了。
真相:2021年11月,央视《朗读者》公开一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发来的太空朗读视频。视频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先后朗读了巴金的《激流》总序节选。网友赞叹这是“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宇宙级的浪漫”。也有网友发现,三位航天员看起来“胖了些”。
联想到此前看过的航天员饮食,大家不禁疑惑:他们是吃胖了吗?真相并非如此!在失重的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面部浮肿,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而伙食、运动等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此前也有网友发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在太空中出现了浮肿现象。因此,航天员脸变圆润不是因为发胖了,而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现象。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