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2021年全国净增人口48万人,“零增长”或提前到来。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至2015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数都在1600万之上。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当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2017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723万人。2018年之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出生人口出现下行趋势。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人。2019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下降到1465万人。202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当年的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2021年出生人口又较2020年下降了138万。
为什么我国2021年及近几年出生人口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低生育率对我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记者采访了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
影响中国出生人口
数量下行的三方面原因
记者:为什么这几年的出生人数持续大幅度下降?
翟振武: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育龄妇女的人数这几年在大规模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假定生育率不变,出生人口也会大量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年轻人婚龄、育龄的不断推迟。之前,年轻人差不多23岁就结婚,在二十四五岁生育第一个孩子,但目前人们的平均初婚年龄是26岁多,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我们的社会仍然处在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的进程中,出生人口会较之前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生育意愿降低。这种下降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变化过程。而且,这几年,很多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经济社会因素还在进一步强化,这也推动了生育率走低。
针对最近这两年的特殊情况,我想还要加上一个特别的影响因素——新冠疫情大流行,一些人因为疫情的原因可能也推迟了生育计划。
记者: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会呈现怎么样的变化?
翟振武:我国育龄妇女的规模未来几年还是会继续下降,但是下降了几年之后,会处于一个平台期,不会继续大幅度下降,可能还会有所回升。
我国生育率水平
仍有回升空间和潜力
记者:在之前的生育政策调整时,学界认为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存在较大的回升空间和潜力,这种空间和潜力现在还有吗?
翟振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妇女的平均生育意愿大概在1.8-1.9左右的水平上。这意味着,很多人是想生两个孩子的,有人只想生1个孩子,还有人想生3个孩子,但是最后结果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当年的总合生育率只有1.3。所以各类生育配套政策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空间。各类生育支持政策还应该以更大力度实施,包括出台新的政策,加强现有政策的落地。虽然有空间,但我们也要看到,生育率提升的幅度可能很有限。
低生育率
可能会带来的冲击
记者:现在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不是一种突降,这种状况会有什么冲击?
翟振武:出生人数下降比较快,这意味着总体上老龄化的速度会提高,会加重老龄化的各种对社会、对家庭的挑战。比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家庭养老的问题会更突出。另一方面,出生人数下降较快,意味着未来15年后,进入社会的劳动力规模也会缩减,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影响。我们需要通过发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过程。
记者:未来的生育支持政策应该更多考虑生一孩的情况?
翟振武:从终身生育率数据看,第七次人口普查得到的结果,如果观察我国40岁的妇女,没有生育过的比例不到5%。这些妇女过去15年基本上是在育龄期,绝大部分的人生了至少一个孩子。这就是说,一孩生育在我国还是比较普遍的。现在大家发现一孩生育数量下降,和婚育推迟有密切关系。很多人只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推迟了生育,但不是不打算生育,至少从终身生育率的数据看,终身不生育的比例不是很高。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