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昕也
“我的年货在直播间,父母的年货在商超和农贸市场。”这是“80后”林筱对家里人置办年货的总结。
林筱说,父母买年货也不再追求“便宜、量大”,从最初的囤货到现在的“买新鲜”。自己则通过看直播网购年货,电子产品成为今年年货清单里的重头戏。
商场不打烊
爸妈不再囤年货
1月16日,市区解放路某大型商超显眼的位置摆上了各色的年货礼盒。在喜庆的音乐和促销声中,市民王淑琴和老伴推着购物车采购年货。
“女儿给了购物卡,喜欢吃什么让我们自己看着买。”在熟食区,老俩口商量着是不是买点酱牛肉和香肠。“商场农历二十八还营业,熟食和蔬菜就过几天再买,到时候更新鲜。”细心的王淑琴最后拍板。
在超市转了一圈,王淑琴买了开心果、腊肉、排骨,还买了外孙爱喝的酸奶和零食。她告诉记者:“这次买的量不大,商场春节不歇业,想吃可以随时买,不用提前囤货。”
62岁的王淑琴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货等同于“好吃的”,过年的意义在于吃平时舍不得吃的大鱼大肉,肉制品是年货采购的主角;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年货的期待升级为“用好的”,置办电视、VCD等成为时尚;如今,无论是市区的大型商场,还是居民区周边的水果店、社区超市,春节期间都在营业,可以随时买。
一箱啤酒、两斤羊肉片、两大瓶饮料……在市民张大爷的购物车里零星放着几样年货。“我们那时候,一到春节,商户们都歇业了,囤年货是‘必需’。现在不一样了,春节期间商家照常营业。”
张大爷告诉记者,他这次来超市先逛逛,回去和孩子们合计合计看看年夜饭需要什么食材,到时候再过来买。“按时按需购,囤多了不新鲜,有时候吃不完也是浪费。”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囤年货是必需,置办年货也成了人们过年必走的一个程序。如今,储备年货的意义已淡化,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与家人的相聚与分享。
电子产品
被贴上“年货”标签
“妈,我先把扫地机器人的APP安装上,再告诉你怎么用……”今年,林筱年货里的主角不再是鸡鸭鱼肉,而是换成了电子产品。
林筱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她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让妈妈解放双手,还给爸爸换了一部智能手机。“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应该让父母享受一下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虽然父母埋怨自己“乱花钱”,但看到老妈在朋友圈晒扫地机器人,老爸兴致勃勃地研究新手机,林筱觉得买的“年货”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当下,很多人像林筱一样,把智能产品作为必不可少的新年货。
在解放路一家手机大卖场,市民赵先生正陪着母亲选购智能手机。赵先生说:“老人爱刷抖音,以前用的那部手机有点落伍了,经常卡顿。现在趁过年的机会,正好给她换一部新的。”卖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临近春节,手机销售迎来一个小高峰。
“我花3000多元网购了一台投影仪,算是年货里最‘氪金’的了。”市民李媛媛告诉记者,“种草”投影仪已经很久了,之前一直舍不得买,趁着过年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心愿。
“家庭影院既方便又能减少聚集,不仅解决了带娃的苦恼,还能给老人们播放喜欢看的《地道战》《花为媒》等。”李媛媛说,对于如今的消费者来讲,年货早已不再是吃吃喝喝,更多变成了潮流产品、智能产品。
年轻人“掌权”
年货多元化更重品质
28岁的小姜在市区某公司上班,今年家里年货的购买大权已移交到她手上。
在小姜的眼里,父母所需的年货就是街头摆卖的烫金春联,超市称斤的大白兔奶糖、炒货,还有慰劳一家人的好酒好菜。现在,不少年轻人加入购置年货的行列,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刷着刷着短视频就知道了。”小姜这几天开始置办年货,但她的采购“战场”选择在各大电商平台。
“我和妈妈各买了一套护肤品,给爸爸买了一件外套,坚果礼盒、地方特产、进口零食都买了一些。”小姜告诉记者,各大电商平台都推出了“年货节”促销活动,“但对我来说,买年货可不是为了‘薅羊毛’,而是讲究少而精,品质更重要”。
小姜说,以往,可乐、雪碧是年夜饭餐桌上的固定饮品,而今年变成了“0卡0糖”饮料和木糖醇饮品。
事实上,年轻消费群体让“年货”一词有了新定义:一方面,消费理念向“品质消费”转变。快手2021年年货节数据显示,成交客单价明显提升,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商品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年货商品的健康属性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年货其实就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丰盛的大鱼大肉是过去春节的“仪式感”,而现在的年货更趋向品质化、健康化。对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说,“哪些产品算年货”不再有标准答案。虽然年货的范畴和购买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它的定义并没有变。买年货,依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